文/
張貴峰 “如果資源配置、經濟運行中政府話語權過大,兼職官員自然能夠輕而易舉地為企業‘幫忙’‘謀利’”,因此要根治“戴著政府的帽子,拿著企業的票子”的現象,則必須全面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等改革,讓權力過度干預市場成為歷史。 戴著政府的帽子,拿著企業的票子,屢被禁止的“紅頂商人”,仍在編制內外自由游走。最新數據顯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全國共排查出黨政干部在企業兼職近8萬人次,完成清理約5.5萬人次,其中包括吉林省3名原副省長違規擔任金融機構董事長。(本報9月27日A27版報道) “戴著政府的帽子,拿著企業的票子”式“紅頂商人”現象的不合理及社會危害性,無疑顯而易見。它不僅有違“中立、超脫”的政府基本行政立場和“公共服務”基本職能定位,同時也會損害不同企業間的平等關系,以及相應的公平市場競爭秩序。而一旦放任這種“亦官亦商”的“紅頂商人”現象泛濫,勢必又會進一步為“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等權力腐敗現象的滋生提供極大的便利。
這種背景下,此次全國范圍內再次對“紅頂商人”現象進行排查清理,當然值得贊賞和肯定。但與此同時,顯然又應清醒意識到,要想徹底根治“紅頂商人”現象,僅止于表面清理,實際上又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還必須進一步祛除這一現象之所以滋生的土壤環境。否則,如果背后的土壤環境沒有根本改變,即便一時的清理成果斐然,長遠來看,勢必仍會出現“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循環。
“紅頂商人”現象所以滋生的土壤環境究竟有哪些?從簡單的利益驅動邏輯上看,當然首先是因為官員與企業之間可以相互利用、“干部有利可圖、企業借權生財”,雙方“一拍即合”;但從更深層次的體制角度審視,無疑還是因為,目前我國的許多不合理的體制機制為這種“一拍即合”的相互利用關系,提供了很大的制度方便。比如,“政企不分、政資不分”以及“高度行政化權力化”的國有企業運行管理體制機制,導致許多國有企業本身從一開始就并非真正獨立的市場主體,而是一種高度依附于權力而存在的“半市場化主體”。
再如,目前“政府職能轉變”依然還未完全到位,“權力過度干預市場”現象依然普遍存在,尚未真正形成“政府和市場各就其位”、既充分“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又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權力和市場運行機制。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指出的那樣,“如果資源配置、經濟運行中政府話語權過大,兼職官員自然能夠輕而易舉地為企業‘幫忙’‘謀利’”。
而要想徹底祛除這些滋生“紅頂商人”的土壤環境,顯然有待于推進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如一方面,全面推進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等為主要內容的國企改革,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