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婁士強
近來,中央紀委屢次發文,嚴禁節日期間公款送禮、吃喝等。然而,有的單位和個人“暗度陳倉”,運用網絡交易逃避監督,送禮者與收禮者互不見面。一些電商也看準“商機”,推出各種名頭的禮品冊、禮品卡,網友甚至稱這種“隱形禮品”是”給領導送禮的神器”。 一邊是中央三令五申,一邊是收受禮品者變著法地躲避監督,連網絡交易和現代物流都派上了用場。之所以如此費盡心機,還是為了促成權錢交易。要想杜絕花樣百出的“隱形禮品”,不光要加強對公款使用的監督,更要從
權力的運行機制入手。把用權的漏洞堵住了,費錢費神的“隱形送禮”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網絡交易并不是什么新鮮事,這樣的公款送禮只是變換了支付和交易的形式,值得追問的是,購買禮品冊、禮品卡的錢是從哪里來的?既然是公款送禮,自然要由財政支出買單,“隱形禮品”大行其道,與財務預算制度中的漏洞存在緊密關系。雖然各級各部門的三公經費公開都在積極開展,但數據籠統、缺乏明細的老問題一直存在,尤其在一些基層政府部門,不少支出還是“糊涂賬”。再加上商家虛開發票的行為十分猖獗,更給違規公款送禮提供了空間??磥?還得從財政監管入手,管住了公務部門的錢袋子,支付手段再隱蔽也都無濟于事。
當然,不光要管住公款送禮,企業和個人給公權力部門送禮的情況,同樣值得重視。網上熱銷的禮品冊,就有很大比例是企業買來送給機關單位的。事實上,無論公款私款,舍得花錢送禮,圖的就是更大的回報,正是權力運行中的漏洞,給了收受禮品者“兩廂情愿”的“交易”空間。要想遏制“隱身變形”的違規送禮,關鍵要管住權力。一方面,要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擠壓尋租空間;另一方面,要加大監督力度,讓越雷池者付出沉重的代價。當權力被關進制度的籠子,送再貴重的禮也換不來權力的“特殊”回報時,與腐敗掛鉤的禮品也就不會有市場了。
如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已經日程過半,第二批活動單位為省以下各級機關及其直屬單位和基層組織。對于違規收受禮品的監督查處,這一范圍理應成為新的“主戰場”。要知道,越是基層組織,與群眾的距離也就越近,違規收受禮品背后的權力濫用,對老百姓利益的傷害也就越直接。在春節來臨之際,“隱形禮品”正蠢蠢欲動,地方各級各部門應積極重視來自群眾的每一次監督舉報,讓每一個對“隱形禮品”伸手的公務人員,都受到嚴肅懲處。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