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全省人民正按照“兩區一圈一帶”的部署,創造全國領先的營商環境,加快推進經濟文化
強省建設。山東這一輪財稅改革,有兩個重點:一是省級減少了向地方征繳財稅的額度,二是地方增大了對省里下撥資金的使用權。
日前,中央和地方相繼出爐三季度經濟數據:從全國看,一舉扭轉了連續兩個季度的下滑,第三季度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8%;前三季度山東同比增長9.6%,保持平穩運行。
比照十分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這份成績單足以是沉甸甸的。分析增長的原因,專家學者不約而同強調其中一個因素:改革。
國家信息中心專家牛犁的分析頗有代表性:自今年初以來,從中央到地方不斷出臺改革措施,發出改革信號,改革預期加上措施到位,激發了市場活力,促進了經濟回升。
綜覽全國,審視山東,我們欣喜地看到,一條全面
深化改革的大道正在鋪展延伸。
改革開放,這個最能概括中國新時期最鮮明特點的字眼,在改革開放35周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20周年這個特殊年份,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這個節點上,再一次響徹于這片以改革著稱的土地上,給人民以無限希冀和期待。
打開強省
建設之門的關鍵
這是必須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時刻。
轉變發展方式,已提出多年,但很多地方的天依然難以變藍,水依然難以變清……經濟學家指出,由政府而不是由市場來動員資源、配置資源的體制不改變,拼資源、拼環境的政績沖動就難以消除,中國的轉方式就難以真正執行。
城鎮化,擴內需的最大潛力,按戶籍人口計算,當前我國城市人口只有35%,還有15%是身在城市“籍”在農。如果不進行城鄉戶籍改革,就不能激發出農民變市民帶來的疊加效應。
人口紅利、資源紅利,一度是支撐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大“利好”,然而當前均已亮起紅燈。只有在最大程度上釋放改革紅利,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用好其他一切紅利。中國的改革必須加油提速。
在山東,全省人民正按照“兩區一圈一帶”的部署,創造全國領先的營商環境,加快推進經濟文化強省建設。
看“一圈”——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它的特征是經濟緊密型和一體化發展,實現這一目標最關鍵的是拆除行政藩籬,形成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大市場。何以拆除?惟有改革。
看“一帶”——西部經濟隆起帶,這是我省的相對落后地區,其建設固然需要外部幫扶,但從根本上說還是要靠自己,靠內生動力。內生動力何來?來自改革。
看“兩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無論是發展高端藍色產業,還是發展高效生態經濟,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是用好“兩只手”:政府之手要提效,市場之手要管用。何以做到?惟有改革。
創造全國領先的營商環境,首先要把握一個道理:政府不是萬能的,許多事情由政府來做成本高、效率低,由市場和社會來做效率高、成本低。其次要抓住一個核心動作:把該放的權力放下去,該由市場做的放給市場,社會能辦好的交給社會。何以做到?惟有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