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1日,青島發現3例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者后,立即啟動應急響應機制,開展疫情研判、流調、重點人群排查等工作,疫情處置工作正在加快推進。制定并已啟動全員檢測方案,3天內對市南、市...
從些許慌亂到重拾煙火 青島5天奏響“紅白藍交響曲”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廣場上人群從熙熙攘攘,到冷冷清清,只用了5天的時間。這個城市從些許慌亂到重拾煙火,也只用了5天時間。
在這5天里,速度與溫度,堅守與感動,互相交織,同時發生著。醫護人員、志愿者、社區工作人員……匯成了一首陽光下的紅白藍交響曲!
一、馬不停蹄的72小時
對市北區大港街道來說,青島這場全員核酸檢測行動,是從10月11日下午開始的。當天下午,大港街道會議室的每一名與會人員神情焦急,街道剛剛收到市里的緊急通知,明確要求在三日之內完成市內五區所屬街道的全民核酸檢測工作。
7個社區,幾十個小區,72個小時內要求幾萬名常住居民完成核酸檢測。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一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阻擊戰,在大港街道打響了。
一張地圖
一張街道的地圖,擺在街道領導班子面前。
大港街道轄區共有7個社區,老年人較多。選擇一處合適的場地作為采樣點,是首先需要考量的問題。
會議室里大家各抒己見,一張干凈的街道地圖轉眼間就被不同顏色的筆勾畫得滿是圈圈點點。經過一番討論,地圖上的一個位置被大家優先選定。
這是位于華陽路20號的1919廣場,在街道和社區看來,這是一塊最合適的地方。首先是廣場正好處在各社區間的中心位置,靠近交通要道,市民出行方便;其次是廣場空間開闊,人員可以快進快出,不會導致扎堆聚集;第三,這片廣場遠離商業區,能最低限度地降低對商戶營業的干擾。
11日晚8點,1919廣場核酸檢測采樣點開啟試運行。與此同時,幾千份通知單張貼到了各個小區單元門口,幾十名社區工作人員在夜色下挨家挨戶敲門通知。不一會兒,廣場上就已經有序地排起了檢測的長隊。
截至當晚11點試運行結束,醫務人員共采集了近300份居民核酸樣本,算是超額完成預定目標。
但大家臉上的表情并不輕松,憑借著多年街道工作經驗,大家隱約覺得第二天正式開展的全員核酸檢測,不會像當晚這么順利。
兩件法寶
盡管提前有了心理準備,但是10月12日一大早,廣場上的場景還是讓街道干部們有些措手不及。
整個廣場上人山人海,雖然通過隔離帶的劃分,檢測隊伍還算有序,但很多居民都扎堆湊在一起,還有一部分人都排到了廣場外側的公交車站。
這樣的場景也讓有的工作人員慌了手腳。由于缺乏實操經驗,登記員的信息登記速度比檢測速度明顯滯后,后勤物資的供應也存在不足。部分市民等候時間過長,在隊伍中也出現了情緒波動,小問題層出不窮。
作為街道總指揮,街道黨工委書記孫煥江立即召集各環節負責人開會。
市民人數太多,排隊等候時間太長;檢測一人只需要幾秒鐘,但是登記一條信息至少需要兩分鐘……現場調度會上,一番討論之后,針對存在的各種小問題,大家想出了兩個辦法:市民分流和優化現場調度。
那張被勾畫的地圖又重新展開。一路不通,四管齊下,沾化路小廣場、普吉新區空地,還有大港街心公園,三個備選核酸采樣點先后緊急開啟。
近十名剛剛來華陽路采樣點報到的醫務檢測人員也被迅速劃分到新的采樣點,隨之搭配的還有十幾名社區工作人員和充足的后勤物資。
僅過了幾個小時,1919廣場上人員密集度肉眼可見地下降了不少。但是,居民檢測排隊時間長的問題依然沒得到很好改善。
“我們可以向機場安檢區學習,保持排隊人員的流動性。”此時,街道一名工作人員的一句話給了大家靈感。緊接著,采樣點被重新布置,用隔離帶把廣場從中一分為二,前端設置“S”形市民等待區,區域后端把兩人一組的登記員拆分成一人一組,18組登記員對應7組檢測人員,登記速度提高一倍;中間區域由孫煥江帶領社區志愿者坐鎮,根據前后端進度隨時調度人員走向,哪邊登記檢測處留出空缺,這邊舉手示意后迅速讓檢測市民填補上……
此時的檢測點,所有環節就如同一個又一個細密咬合的小齒輪,環環相扣,讓核酸檢測采樣這個大工程有序地“動”了起來。
根據街道工作人員的后期計算,整改后的檢測等候區和之前相比,在同等時間內可以多檢測出1000至2000人次,檢測效率幾乎提升一倍。
大港街道黨工委書記孫煥江協助信息登記。
一波三折
10月13日早上不到6點,還在上班路上的孫煥江又接到了同事的電話,現場出了點小狀況。
事出有因,第一天早上核酸檢測采樣點出現人數過多的情況,給很多不急著做檢測市民傳遞了錯誤信號,所以第二天清晨不到5點開始,就有不少市民越過了等待登記區,自發地在檢測區前排起了隊。人越聚越多,不一會兒,采樣點前就聚集起好幾隊焦急等待的市民。
根據安排,前一天晚上12點多才休息的檢測點工作人員,第二天早上7點前到崗。早上6點鐘,正是他們準備上崗的時間。
“請大家不要著急,我們馬上開始信息登記,請大家先有秩序地排好隊。”廣場上的高音喇叭在滾動播放著提醒,但是一些好不容易起了個大早排在前面的居民,不愿意退回到等候區重新排隊。
聚集的人群中,有很多步履蹣跚拄著拐棍的老年人,也有一些焦急的上班族,還有幾位大姨抱著沒睡醒的孩子已經來回換了幾次手。現場總指揮立即撥通了幾個電話,“全員提前到崗,迅速解決現場聚集問題。”
很快,大港街道和社區的所有工作人員迅速集結到崗,昨天晚上連夜安排的志愿者此時也發揮了作用,緊急趕到后擔任起登記員。8個臨時登記通道在檢測點前開通,社區志愿者一邊協調前期擁堵的人群分流登記,一邊引導剛到的市民排隊等候檢測。不到15分鐘,在廣場上提前聚集的市民全都做好檢測,有序離開。
各個環節對接得嚴絲合縫,檢測工作高效有序地開展著。但大家并沒有放松,仍努力尋找著現場可能存在的每一個漏洞并及時完善:原本每隔一米放置在等候區的塑料凳子,因擔心廣場地面發滑,老人坐上去有摔倒的風險,被換成了幾十把帶著軟墊的椅子;擔心下雨,街道的防雨帳篷比區里派發的來得還要快;被攙扶著、無法長時間排隊的老人,也被志愿者安排到了“綠色通道”……
15日上午,廣場上的檢測點前已空空蕩蕩,忙碌了三天的工作人員終于有了空閑,半天等不來一個居民。
二、滴水未進的堅守
一直到10月17日,牟雁飛的嗓子還是沙啞的。
作為市北區四方路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的負責人,她和十幾位戰友一起承擔著嘉興路采樣點的核酸檢測采樣工作。穿著防護服,不敢喝水,輾轉各個采樣點,每天經手上千份樣本。
有備無患
10月11日中午,青島市一份緊急通知打破了公休日的寧靜。此時,牟雁飛正在單位值班,她接到通知,要求四方路街道衛生服務中心負責嘉興路采樣點的核酸檢測采樣工作。迅速交接完工作,牟雁飛抓起車鑰匙趕去市北區衛計局開會。
牟雁飛事后回憶,盡管事發突然,但一切忙而不亂,緊張有序。當天接到通知后,他們3個小時就完成了基本核酸采樣培訓,5個小時后已順利到達采樣點嚴陣以待。
不過,12日的檢測工作開頭并不順利。衛生服務中心的很多同事還在緊張地進行上崗培訓,四方路街道又有幾個新的采樣點被緊急啟用,一時間,很多物資出現短缺,讓多個采樣點運行緩慢。
現場,不停有居民上前詢問什么時間能排上,當天排隊的是否都能檢測完,等等。牟雁飛一邊安撫居民,一邊迅速在包里翻找車鑰匙。在她的車里,塞得滿滿的都是醫療物資,大到簡易遮雨棚和折疊椅子,小到消毒水、防護隔板口罩,全是牟雁飛提前在衛生服務中心的后勤倉庫里準備好的,以防出現狀況。
哪里物資不足,她就趕緊送到哪里。很快,一車充足的物資把幾個采樣點有序連接起來。
一切順利運轉后,牟雁飛輾轉各采樣點,哪里缺人,她就補上,幫居民進行核酸采樣。直到當晚12點結束采樣工作,口渴難耐的牟雁飛才意識到,自己整整9個小時“水米未進”。
收獲感動
10月14日,青島主城區全員核酸檢測已經步入收尾階段,牟雁飛和同事們還在采樣點加班加點。
天下起小雨,氣溫降低,檢測點旁邊桌子上放著的一摞盒飯很快涼了,沒有人上前吃上一口。因為吃飯需要脫下防護服,然后重新消毒,更換防護服,大家不想浪費時間,只好餓著肚子堅守崗位。
當天下午,整個嘉興路采樣點只采集了少量的市民樣本。考慮到該片區內兩個離采樣點較遠的小區老年人居多,當天的天氣很有可能會影響他們出門,所以牟雁飛和街道工作人員決定一起去看看。
連續幾日高強度的工作,讓牟雁飛嗓子沙啞,實在講不出話來,她只好通過社區借了兩個高音喇叭,讓同事幫忙錄制了一段錄音循環播放:“還有沒有沒有檢測的人,請盡快下來檢測。還有沒有不能出門的老人,請盡快聯系我們……”
沒過多久,牟雁飛身邊就圍起了一堆人,有剛剛下班回家還未檢測的市民,還有行動不便老人的家屬。牟雁飛迅速喊來待命在采樣點里的同事幫忙,一個緊急移動核酸采樣點在五分鐘內就順利組建了。
臨時采樣現場,兩人一組跟隨市民入戶采樣,兩人負責現場登記,還有幾位工作人員協調溝通。現場沒有照明設備,就用手機附帶的手電筒代替,登記信息的桌子還沒到位,就先靠在燈桿上湊合寫一下。
一個小時里,牟雁飛和同事們又為39位市民采集了檢測樣本,其中年齡最大的是一位95歲。
牟雁飛(右一)與同事、志愿者一起加油打氣。
三、老兩口攜手上“前線”
“緊急通知,10月12日至14日人和路社區共八個網格點全體居民將進行核酸檢測,檢測地點在青島大學醫學院體育場,需攜帶本人身份證,請各位樓長收到回復。”10月11日,收到社區的緊急核酸檢測通知時,墻上的掛鐘已經指向晚上10點,樓長初英華正在幫社區統計人口普查的摸底情況,老伴陳幫建已早早睡下。
初英華戴上老花鏡,認真地把社區發來的消息看了好幾遍才做了回復,隨后干了三件事……
孫子哭了
初英華把社區通知轉發到了自己負責的小區業主群里,@所有人注意;接著給兒子發了條微信:“明天我想和你爸去社區核酸檢測采樣點當志愿者,沒法給你們看孩子了,你們請個假自己帶吧”;然后,她進臥室叫醒了老伴,商量去“前線”。
12日一大早,初英華和陳幫建帶著自費購買的簽字筆和膠帶整裝出發。
檢測采樣點離家比較遠,也沒有直達的公交車,年逾花甲的兩人花了1個多小時才趕到。結果剛到現場,就被登州路街道人和路社區黨委書記宋敏給勸回了,一是當天社區的檢測點已經人手夠用,二是擔心兩人身體吃不消。
第一天“出師不利”,并沒有打擊到老兩口的熱情。聽說還要在當代廣場增設一個檢測點,第二天清晨不到六點,陳幫建就先去打前站,趕去幫社區搬運桌椅板凳、遮雨棚等后勤物資。
很快,廣場上聚集起排隊等待檢測的市民,原先當過運動員的陳幫建嗓門洪亮,主動請纓協助公安人員維護現場秩序。身著紅馬甲的他穿梭于人群之間,操著一口親切的“青普”,囑咐市民間隔排隊,耐心等候。等到初英華趕來登記處報到時,現場早已井井有條。
盡管同處一個抗疫戰場,老兩口從早上6點到下午5點一共就見了兩次面。
初英華負責登記信息,檢測的市民絡繹不絕,讓她一分鐘也顧不上休息。中間,兒媳婦打來視頻電話,說是小孫子哭鬧著找奶奶。初英華有些心疼,本想安慰幾句小孫子,沒想到自己穿著防護服,小孫子根本認不出來,哭得更兇。她趕緊掛了電話,繼續埋頭記錄起來。
樓長“掃樓”
13日下午5點,老兩口順利與其他工作人員交班后,并沒有回家休息,而是換了身衣服,洗了把臉,又接著去社區“掃樓”了。
初英華要確認一下,自己所負責的幾百戶居民,是否已經全部核酸檢測,確保不漏一人。
前面的走訪非常順利,結果倒數第二戶的情況讓初英華犯了難——租客十一期間回老家至今未返青,房東留的電話也一直打不通。還是心思縝密的老伴陳幫建給她支了一招:前兩天剛剛對這戶做過人口普查摸底,說不定能通過房東留下的身份證號查到一些信息。
兩人趕緊又跑到社區查找。這個方法果然管用,通過社區留存的檔案,初英華通過身份證號找到了房東所在的公司。電話打到公司時,正好對方還沒有下班。得知房東已經做了核酸檢測,初英華總算松了一口氣。
接下來的幾天,直到確認自己負責的所有住戶都做完核酸檢測后,初英華和老伴陳幫建才閑下來。
資料圖
四、累,感動,驕傲和自豪
37歲的張乃晨從來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作為一名志愿者站到抗疫的最前線。
“這是一種什么感受呢?累,感動,驕傲和自豪……”張乃晨用手扶一把眼鏡,脫口而出了幾個詞。她的右手拇指和中指還有些發紅,作為一名核酸檢測登記員,這三天,她感覺自己寫的字比這些年加起來都多,也體會了這些年從未有過的如此多的感動。
頭也不抬的9小時
10月12日中午,正在家中吃飯的張乃晨接到了社區網格員的電話:“核酸檢測登記員緊缺,你能不能去幫忙?”
幾個月前,張乃晨所在的公共建筑類裝飾公司因業務發展搬去了外地。為了照顧正在上小學的女兒,張乃晨不得不選擇辭職,這段時間一直待業在家。
盡管知道當天青島主城區開始全員核酸檢測,但張乃晨并沒急于早去,也不知道現場是什么情況。她滿口答應下來,1點鐘趕到了湖島街道位于瑞昌路橋下的檢測點。
遠遠地,就看到現場烏泱泱全是人,排起了好幾條長龍。張乃晨穿過人群擠到檢測點前,對工作人員表明志愿者身份后,立即被安排穿上了防護服,在一張桌子前坐下,負責為前來檢測的居民登記。
事先,工作人員為排隊的居民每人發放了一張信息表,在上面填寫好姓名、聯系方式、家庭住址和身份證號。為了保證信息無誤,張乃晨拿到要檢測居民遞上來的信息表后,會邊念一遍信息進行核對,邊往本子上登記。
節奏非常緊張,她頭也不抬,邊念邊寫。一開始字跡還很工整,寫著寫著,手開始不聽使喚,寫出來的字也變得歪扭起來。一是因為太著急,擔心在自己的登記工序上耽誤檢測時間,二是可能握筆不規范,導致右手大拇指和中指內側磨得疼了起來。
“這個活真不好干。”張乃晨心里默想,自從大學畢業后,從來沒有寫過這么多字,就算是大學備考時做的筆記,也沒有這么多這么累。
由于手機揣在衣服口袋里,被穿在了防護服里,隔一段時間就震動,有時是微信,有時是電話,張乃晨沒法看,也顧不上。“幸好從家中出發時,提前跟樓下鄰居說好,讓她下午幫忙接女兒放學。”張乃晨想。
就這樣,她像被擰緊的發條,從下午1點,一直干到了晚上9點。一張紙登記10個被檢測居民,不知不覺,她已經寫了厚厚一摞。這期間,她沒有喝一口水,沒有起一次身,中間肚子咕嚕叫過,也口渴難耐,街道早已為工作人員送來了盒飯,但張乃晨抬頭看了看依然排著的長隊,以及身邊不停忙碌的檢測采樣人員,打消了吃飯的念頭,“再堅持一下”。
資料圖
感動與被感動著
緊張忙碌的檢測現場,時不時發生各種小插曲。
在張乃晨為一個大姨登記完信息后,她身旁的醫護人員用完了手頭的采樣棉棒,急匆匆小跑著去存放物資的帳篷領取。興許已經在風中排了半天的隊,面前的大姨有些不高興:“怎么準備得這么不充分,讓大家在這里干等著?”
“大姨,您別著急,耐心等等。他們醫護人員非常不容易,從早晨忙到現在,為了不上廁所,連口水都不敢喝,咱們也理解理解。”張乃晨安撫著對方,此刻,她覺得自己并不是站在一名志愿者的角度,而是一個普通市民的角度。“也是,你們都挺不容易的。”大姨有點不好意思。
和她搭檔的醫護人員是一名個頭不高、說話聲音很柔弱的姑娘,在嚴密的防護服下,張乃晨看不到對方的模樣,但她感覺對方應該很年輕。小姑娘做完一次采樣,會不自覺地隔著兩層手套用右手大拇指摸摸右手食指,“掰棉棒掰得,這里生疼。”小姑娘對她說。
在這些微小的時刻,讓第一次做志愿者、近距離接觸抗疫一線人員的張乃晨,內心充滿著感動和心疼。“他們真的非常不容易。”她事后多次跟丈夫和朋友感慨道。
張乃晨的付出也感動著別人。一名跟她母親年紀相當的青島大姨進來檢測完后,看到張乃晨下意識地掄了掄酸痛的右胳膊,突然沖著一旁負責往采樣區十人一組放人的志愿者,用青島話大聲喊:“恁先別往里叫人了,讓這些姑娘們歇會兒不行?恁得累死她們!”
那一刻,張乃晨鼻頭一酸,眼睛濕潤了。
滿滿的驕傲和自豪
當晚回到家時,張乃晨感覺全身的骨頭已經散了架,“從來沒有這么累過,手已經不是自己的了,右胳膊和肩膀也酸疼”。
上四年級的女兒已經寫完了作業,看到張乃晨回來非常高興,還專門去為她打了一盆洗腳水。因為她聽鄰居阿姨說,媽媽去抗疫一線做志愿者了。
由于第二天早上7點半要繼續上崗,張乃晨趕緊翻出幾貼創可貼放進了口袋里,她要貼到已經磨得發紅的右手大拇指和中指上,這樣登記時應該能減輕疼痛。
第一天晚上檢測工作結束的時候,她還自拍了一張自己穿著防護服的照片,然后發了條朋友圈——“今天的工作結束了,明天繼續!”很快,張乃晨的朋友圈留言“爆了”,大家都在為她加油、點贊。她開玩笑說,這貌似是自己這么多年來的最高光時刻吧。
此后兩天,張乃晨繼續著自己的“高光時刻”,也見證了越來越多的感動時刻:
第二天檢測現場來了很多志愿者現場報名,由于人手夠用,面對街道工作人員的勸回,他們仍表示“再等等看,說不定一會兒人多了呢”;現場越來越有秩序,接受檢測的居民都不忘對他們說聲謝謝;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檢測采樣更加高效快速,前來檢測居民數量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