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地鐵班組故事丨模板上的協作交響曲
半島網6月30日訊 在青島地鐵15號線一期土建二標段二工區溝岔站的建設工地上,有這樣一支主體結構模板班組,他們以精湛的技藝、嚴謹的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在地鐵建設的征程中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篇章。
凝聚匠心,錨定攻堅方向
隨著青島地鐵15號線溝岔站主體結構工程啟動,張玉德迅速集結同鄉組建模板班組。作為建筑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張玉德深知模板工程是車站主體結構的“骨骼”,其精度與穩固性直接決定工程質量。他第一時間召開動員大會,明確“毫米級精度、零缺陷安裝”的質量目標,將團隊協作與安全施工納入班組文化,為后續攻堅作戰樹立行動綱領。
技術革新,突破施工瓶頸
面對地鐵三期工程飾面高性能混凝土的嚴格要求,班組開啟技術攻堅之路。在施工縫清理環節,傳統鼓風機難以觸及狹窄部位,張玉德帶領團隊創造性地加裝延長橡膠管,使清理死角無處遁形;雨后止水膠條粘貼難題前,他們打破常規,將膠條轉移至模板預粘,并采用10cm槽鋼加固板縫,配合底部雙重支撐體系,徹底解決漏漿與錯臺頑疾。
從制定模板拼接的毫米級操作標準,到建立實時監測調整機制,班組通過標準化流程將平整度、垂直度誤差控制在極致。這些創新舉措不僅提升施工效率,更形成可復制的技術方案,為同類工程提供借鑒。
協同作戰,彰顯團隊力量
模板施工的復雜性決定了其對團隊協作的高度依賴。張玉德通過每日班組晨會會實現任務、技術、安全“三交底”,構建起分工明確、協同緊密的作業體系:木工精準拼裝加固,質檢員全程質量追蹤,安全員動態風險管控。
在側墻模板安裝的攻堅戰役中,狹窄作業空間成為攔路虎。班組成員自發形成“吊裝指揮-底部定位-頂部校準”三維協作網,有人在高空引導模板精準就位,有人俯身進行底部加固,有人反復校準垂直度。憑借默契配合,他們僅用常規工期的70%便完成高難度施工任務,確保工程節點如期推進。
安全管理:警鐘長鳴,守護生命防線
“安全是施工生命線”成為班組全員的行動準則。他們構建起“制度+培訓+排查”的立體安全管理體系:制定涵蓋12個作業場景的安全規程,每月開展應急演練提升實戰能力,建立“日巡查、周排查、月總結”的隱患治理機制。
針對新入場工人,班組推行“導師帶徒+現場實訓”雙軌制培訓,將安全操作規程轉化為可視化教學。施工期間累計開展安全培訓32場,排查整改隱患47項,實現“零事故、零傷害”的安全生產目標。
在施工過程中,安全始終是班組的首要任務。班組深知,安全不僅是對自身的負責,更是對家庭、對企業的負責。
為此,班組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強了安全教育培訓,提高了成員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他們定期組織安全檢查和隱患排查活動,對施工現場的安全設施、設備進行逐一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確保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時,積極開展風險識別活動,不定期對班組成員進行周風險清單管控培訓。
班組加強對新工人的安全培訓和現場指導,確保每個人都熟練掌握安全操作規程,杜絕了類似安全隱患的再次發生。通過這些扎實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班組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實現了安全事故零發生的良好記錄,為項目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實的安全保障。
質量把控:精益求精,打造精品工程
為實現“一次成優”的質量追求,班組建立“三檢+驗收”質量管控體系:自檢環節要求工人對照標準逐項核查,互檢階段實行工序交接互查,專檢由質量員進行三維激光掃描復核。混凝土澆筑期間,成員們24小時輪班值守,實時監測模板受力變形,及時調整加固參數。
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班組成員們更是嚴陣以待,密切關注模板的受力變形情況,及時進行調整和加固,確保模板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始終保持穩定和牢固為車站主體結構的高質量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溝岔站主體結構的逐漸成型,他們的故事還在繼續。青島地鐵將協同各參建單位持續深化班組建設與保障賦能工作,不斷完善管理體系,為建設世界一流地鐵、推動城市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不懈努力。
(通訊員 魏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