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刊|“游釣之都”,潛力咋挖掘
因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和相對完善的配套服務,青島成為眾多釣友的理想釣場,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釣友。
據青島市釣魚協會統計,近三年,海釣活動得到長足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包括造船業、釣具制造業、魚類銷售、旅游等在內的產業發展,逐漸形成完整的海釣產業鏈。
在業內人士看來,青島海釣資源豐富,在國內位居前列,有發展成為“游釣之都”的潛力。但是,爆發式增長的背后,也要看到目前整個市場仍以個人小規模的釣魚船為主,缺乏統一的管理平臺和行業規范。今后如何破題,事關產業未來發展,牽動眾人心。
海釣場域得天獨厚
為何青島的這片海會成為眾多釣友的理想釣場?
青島市釣魚協會常務副會長李丹亭給出了他的看法。他認為,青島擁有882.92公里海岸線、49處海灣和120座島嶼,為海釣提供了豐富的天然場域。同時,青島漁情好、魚種多。就拿當下的“刀鲅季”來說,刀魚、鲅魚從南往北洄游,洄游路線全部經過青島沿海,在青形成了董家口、靈山灣、前海大公島以及嶗山頭等4個主要刀鲅釣場,這些釣場離岸距離都在一個小時航程內,最近的前海大公島釣場,只需15分鐘就能到達。
更值得注意的是,青島大力發展海洋牧場也為海釣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海域資源。青島市最大的省級休閑海釣示范基地——魯海豐石雀灘海洋牧場,就是其中的代表。
青島魯海豐集團辦公室主任汪顯剛介紹,目前該海洋牧場共有5萬余畝廣闊海域,其中人工魚礁區200公頃、深水網箱養殖區666公頃。經中國海洋大學勘測,人工魚礁區海域魚類富集,魚礁區釣場資源評估量可達40萬公斤,有鱸魚、三文魚、黑鲪等名貴魚種。
近年來,休閑型海洋牧場逐漸成為海洋牧場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汪顯剛介紹,魯海豐自2014年開始提供海釣服務,目前已建成10個休閑海釣網箱平臺、岸線1500米的游釣船碼頭,配備標準海釣船只37艘,形成1534公頃休閑海釣釣場,被評為“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
“休閑型海洋牧場因其人工魚礁周圍魚類聚集,使得上鉤率大大提高,吸引了眾多釣友。”汪顯剛介紹,目前魯海豐每年服務釣友兩萬人左右。
此外,業內人士表示,青島的船長們都是海釣老炮兒,哪里有釣點、哪里有暗礁、哪里有沉船,大家門兒清,大概率不會讓釣友們空箱,并且船長們也會在釣魚手法上對釣友進行指導,讓他們能學到很多海釣知識,這也是島城海釣市場越來越龐大的關鍵因素之一。
產業鏈已成型成勢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經歷從自發無序到規范化的過程,海釣產業亦是如此。從早期主要是漁民和愛好者個體行為,到如今在青島逐漸形成完整的“海釣經濟”產業鏈,對這種變化有著直觀感受的,首先是產業鏈上游的造船企業。
隋先生是青島一家船艇制造有限公司銷售經理。他所在的公司成立于1998年,前期以經營快艇為主,2008年根據市場需求開始生產釣魚艇。釣魚艇的訂單自2016年開始快速增長,年銷量達百余艘。據公司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已銷售釣魚艇千余艘。以2020年為例,公司年銷售大小船舶共300艘,客群來自國內外,其中青島的訂單占了1/3左右。
近幾年,青島的造船企業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大小造船廠有40家左右。“相比于小快艇20萬元左右的價位,釣魚艇的價位一般較高,根據船型不同,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都有。”隋經理介紹,預訂的釣魚艇一般在經過驗收、船檢、頒發證書等一系列手續后,就可以被船長接手。相比于初期,現在的釣魚艇條件得到很大改善,配備空調、動態魚探、通訊導航、AIS定位系統等,為釣友提供了舒適、安全的海釣保障。
據業內人士估計,青島目前有近2000艘從事海釣的船艇,就當下“刀鲅季”,高峰時一天有近千條釣魚艇出航,分布在青島周邊各個海域。
海釣行業的發展,除了推動產業鏈上游的造船、產業鏈中游的海釣裝備銷售等加速發展,也催生了產業鏈下游專門回收漁獲的販魚業務。
青島八老東海釣俱樂部就兼營漁獲回收。該俱樂部負責人戚曉東介紹,三指寬的海釣刀魚收購價在每斤50元到80元,轉手后能賣到100多元一斤,而下網捕撈的刀魚售價僅為20元左右。近期,俱樂部每天的海釣漁獲回收量為幾十斤至數百斤,有客戶提前在網上下單,俱樂部會根據當天海上漁獲量來確定訂單,再根據訂單發貨。
八老東海釣俱樂部于2023年成立,目前擁有兩家海釣裝備銷售實體店,自有或合作的專業釣船共14條,分布在全市6座碼頭,讓島城不同區域的釣友都能就近找到海釣船。戚曉東說,目前俱樂部每年接待國內外釣友上萬人,依托俱樂部的實體店也經營得紅紅火火,年銷售額上百萬元。
此外,海釣的繁榮發展,也催生了眾多海釣賽事。如魯海豐石雀灘海洋牧場,每年承擔市級以上比賽4場左右,為比賽提供周邊設施、船只保障等服務。8月23日,剛剛在西海岸新區靈山島周邊海域舉行的第三屆青島之夏海釣精英(刀、鲅)挑戰賽,吸引了200余名海釣愛好者參與。經過三年發展,該賽事還吸引了眾多贊助商、全國各地釣友的加入。
據青島市釣魚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兩年青島海釣相關賽事逐漸增多,該協會每年舉辦的海釣賽事有10余場。
亟需建立監管平臺
從數量上看,如今的青島海釣市場,不論海釣船還是海釣人數,每年都在呈現令人欣喜的增長。但高速發展的背后,也不能忽視短板的存在,如不加改變,很可能會形成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
“從全國范圍來看,青島的海釣資源位居第一梯隊,但是后續潛力還遠沒有挖掘出來。”青島市釣魚協會副秘書長蔣南認為,釣友們目前對接的大多是船長,尤其是一些初次來青體驗海釣的外地游客,很多是從網絡社交平臺上聯系到船長。至于漁船的配置如何?船長是否有經驗,能否有個好的漁獲?這些方面如同開盲盒。如果出海一趟沒有漁獲,體驗感就會很差。
“出來玩一次不容易,如果沒有收獲,可能就會比較失落。”蔣南說,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出發,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成立一個平臺或者組織,對這些資源進行統一監管。外地游客來體驗的時候,能有一個比較詳細的了解。一旦遭遇糾紛,也可以第一時間找到相關部門反映處理。只有做好規范,“游釣”才能真正發展壯大,成為青島城市旅游的一張新名片。
“海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最有潛力的,是其背后的旅游產業。”蔣南舉例說,臨沂的淡水釣產業發展非常成熟。他們在水庫、池塘等漁業資源豐富的地方,建設親子樂園、農家樂。這樣,釣友就可以帶著家人邊釣魚邊娛樂,以釣魚為媒吸引流量,發展成為一項綜合性的旅游產業。
憑借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如果能吸引更多年輕家庭參與進來,青島完全可以成為名副其實的“游釣之都”。
隨著這幾年海釣產業的持續火爆,青島已經有了深厚的基礎。從市場發展來看,不少游客已經提出了這樣的需求,眾多船長也開始做這樣的轉型。但是,他們缺乏規范化指導,難以形成大的影響力。
“放眼全國,青島的海洋漁業資源也是得天獨厚。”蔣南說,作為業內人士,他們呼吁職能部門盡快出臺相關扶持政策,讓邁向“游釣之都”的步子走得更快更穩一些。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孫桂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