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來青分享“故宮里的神獸”
故宮古建筑群承載了600余年的歷史。清晨,金龍與鳳凰在屋脊上蘇醒;入夜,十二生肖在花園中戲夢;影壁上,飛鶴振翅;大殿前,獅子昂首……這些活靈活現的神獸是從哪里來的,在不同歷史階段有著何種造型,它們的“用途”是怎樣的,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特征?8月30日下午,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博士,攜新作《故宮里的神獸》做客良友書坊,進行了題為“神奇動物在哪里”的新書分享演講,帶領讀者們穿越時空,破解這些沉默守護者的密語文化,觸摸古老皇宮跳動的脈搏。這也是“書香海岸·閱見島城”2025CityWalk閱讀打卡主題活動之一。
202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周乾博士在《故宮里的神獸》中,基于豐富的史料和現場考證,以深入淺出的語言,解讀了故宮神獸的歷史文化內涵、古代建筑智慧。他從“強政神獸”“消災神獸”“納福神獸”“寵物神獸”四大維度,系統梳理了龍、鳳、獬豸、甪端等五十余種神獸的歷史文化故事。分享會前的媒體采訪中,周乾表示:以故宮為代表的中國古建筑,包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古代智慧;以故宮神獸為載體來講故宮故事,講故宮建筑文化、講古代工匠的建筑智慧,以更好地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分享會現場,周乾從仙人騎鳳造型為“姜子牙小舅子、齊湣王化身”的錯誤傳言講起,解讀對故宮建筑歷史文化正確認知的重要性。他認為:講好故宮故事,準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以訛傳訛,應該基于嚴謹的史料查詢、現場調查、科學論證。周乾說,故宮屋頂上的仙人騎鳳造型,其起源與姜子牙、齊湣王沒有任何關系。姜子牙是周朝人,齊湣王是戰國時期人,按這個說法,至少在戰國時期,就應該有“仙人騎鳳”的造型出現在屋頂上。但從已發現的戰國史料或遺跡來看,都沒有“仙人騎鳳”的造型。
周乾介紹說,我國現存較早的木結構古建筑為唐代古建筑,如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南禪寺等,它們的屋頂上都沒有“仙人騎鳳”造型。而在北宋李誡寫的《營造法式》中,提及一個人物造型,叫“真人”。真人就是得道的道士,書里的繪圖也是一個道士駕著鳳凰的形象。也就是說,“仙人騎鳳”造型較早的出現時期,應該是在北宋。
故宮又名紫禁城,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備料,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清兩朝二十多位皇帝在宮中執政和生活。“仙人騎鳳”造型也是自明代起,大面積出現在皇家建筑的屋頂上,這跟明朝皇帝推崇道教密切相關。“仙人騎鳳”在道教文化中寓意防火,故宮古建筑都是以木材為核心材料,木材怕火,寄望于“仙人騎鳳”來消災驅邪、防災。也就是說:仙人騎鳳的真實歷史文化含義,是防火。
在分享會上,周乾選講了故宮里的幾種典型神獸:屋頂的五脊六獸、前朝三大殿的排水獸“蚣蝮”、龍生九子、宮里的烏鴉,等等。每種神獸的歷史文化內涵,都是周乾基于翔實的檢索、調查、分析、論證而進行解讀的。這些知識不僅與故宮豐富歷史文化相映襯,而且通俗易懂,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整個下午,會場上的大小讀者們都陶醉在其中,享受了一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孟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