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16歲臨危受命送情報,當兵6年身負13處傷!老兵于相竹的赤膽忠心報國路
近日,在膠州市云溪新村,記者見到了98歲的老兵于相竹。高大清瘦,身子骨很是硬朗,雖然腿腳不便,但依舊挺直脊梁,將自己收拾得干凈利落。這位近百歲老人精神矍鑠,眼睛依舊如孩童般清澈。
生于1927年的于相竹是膠萊街道冷家莊村人,1943年在南海司令部偵察連情報站服役,1946年加入共產黨。
從傳遞情報,到通信、偵查,再到前線殺敵,于相竹只有保家衛國這一個信念,哪里有需要就沖在哪里。
16歲臨危受命送情報,騎自行車一天一趟平度
采訪當天,老人剛剛拿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章,他撫摸著紀念章樂得合不攏嘴,嘴里念叨著“歡氣歡氣”。一提到抗日戰爭勝利,老人的眼神一下子就亮了,他說得最多的就是“歡氣”這個詞。老人不善言辭,這是他最樸素的心聲。雖然很多事情他都想不起來了,但是一聽到“抗日戰爭勝利”就高興得手舞足蹈。
于相竹告訴記者,他是在當地入伍的,1943年在膠東軍區加入革命隊伍。“當時八路軍的一個參謀在俺家住著,他們想找一個當地口音的人傳遞情報,找不到,因為外地人容易引起懷疑。”于相竹說,那個八路軍的參謀就和他的家人商量,能不能借用一下自己。哥哥同意了,說,“中啊!”于是當時只有16歲還在上學的于相竹臨危受命,義不容辭地接下了這個任務,有情報就送。
于相竹說,那時不少情報就簡要寫在張紙上。據他回憶,當時送的情報都是關于日軍的動向、據點布防,關系著戰友生死,容不得一點馬虎。同樣的,“要是被敵人搜出來,輕則挨打,重則直接沒命”。面對如此兇險的情境,于相竹也顧不上害怕,就一個信念,“把情報送到”。
為了躲過敵人搜查,他利用起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想了很多種方法,“我把紙折一折,放在糞筐底下,又臟又臭,所以敵人也不愿意盤查。后來騎自行車送情報,就把情報揉一揉塞到車把手的金屬管里,使勁往里塞,到了情報站再用鐵絲把紙勾出來。這招從來沒被發現過。”當時的于相竹負責將膠縣(現膠州市)的情報送到平度,騎著自行車一天一趟來回。
就這樣,于相竹一直送到日本投降。抗日戰爭勝利后,他又隨著部隊上了前線,偵查和通信都干,戰友們拿他當孩子看。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少年,憑借著勇敢和機智傳遞了一次次情報,赤手空拳,在敵人眼皮子底下往返穿梭,沒有一次退縮。
“佯裝撤退,誘敵出洞”,打出一場漂亮的殲滅戰
盡管戰爭殘酷,于相竹卻從未畏懼。不需要送情報了,他就沖到前線。1945年春節前夕,那是在萊陽戰場上。他回憶,起初敵人并不把他們放在眼里,以為這支隊伍成不了氣候。“敵人大概想著先過個年,年后再收拾我們。誰知槍炮炸藥一響,日軍和偽軍才意識到——我們是動真格的了!” 敵軍悄悄通過一處地下通道撤離了城池,退到城外的大據點,卻很快被于相竹所在部隊包圍。“雖然他們有12000多人,偽軍占多數,戰斗力并不強。我們雖然只有5000人,但戰士們信念堅定、不怕犧牲!”短短幾個小時,據點就被拿下。于相竹語氣振奮,“我當時就一個念頭,必須打贏!” 1945年,于相竹被提拔為特務營排長,從此仗越打越多。
令他尤其難忘的,是1946年5月攻打即墨城的戰役。“那一仗非常慘烈,連續五天五夜都沒能破城。梯子剛架上城墻,就被敵人推倒,根本沖不上去!”正在僵持之時,司令員突然下令全部撤退。“我們撤到城西的麥地里潛伏。司令員說,‘咱們一撤,他們肯定以為我們放棄了,就會放松警惕。’” 果然,幾小時后,敵軍多架飛機出現在空中。“司令員下了死命令:任何人絕不能暴露!”于相竹和戰友們靜臥不動,等待總攻信號。“突然,北邊升起一顆信號彈,緊接著槍炮聲大作!我們立刻回身沖鋒。沒過幾個小時,就把敵人全部消滅。”
1947年攻打萊陽城時,部隊一個多月都未能破城。后來他們改變策略,挖地道、用棺材裝滿炸藥,埋到城墻下引爆,最終炸開缺口。
頭部中彈昏迷,戰友把他從火線上背下來
于相竹在戰斗中屢次受傷,身上有13處傷。記者看到,老人后腦勺上有一處傷痕,至今清晰可見,這是當年在戰場上子彈留下的印記。他的腿上還有3處令人不忍直視的深坑。于相竹說當時都爛了,聽到要截肢,他堅決不肯,但是也留下了不可治愈的傷害,只能借助拐杖來生活。
1948年5月,在即墨南泉與國民黨軍隊交火時,他為了向房頂投擲手榴彈,不慎摔下,腿部受傷。后來在一次伏擊戰中,他的腿又被手榴彈炸傷,這次傷勢更重,留下了終身殘疾。
最危險的一次,是頭部被子彈擊中。當時部隊被裝備精良的敵軍包圍,“對方光沖鋒槍就有50多支”。激戰中,一顆子彈打中他的頭部,他當場昏迷。后來才知道,是戰友冒著炮火折返,把他從火線上背下來。“三位戰友架著我走了二十多里路,我才撿回這條命。”
于相竹說,“我當兵六年,參加大小戰斗幾十次。1946年調到特務營,整天打仗,從5月打到11月,在高密蔡家莊還截獲了一列火車。”1947年8月,在即墨笏笠頭村打埋伏,于相竹和戰友遭敵軍包圍。他趴在巖石邊,剛起身,遭敵人掃射,子彈打傷頭和右膊,右腿多處被手榴彈炸傷,昏迷不醒。三位戰友用門板抬著走了10多里山路,才送到衛生所,包扎后送醫院治療5個多月。
戰爭結束后,于相竹功成身退,卸甲歸田,回到家鄉膠州市冷家莊務農。據老人的身邊人講述,他不管干什么都走在前頭,還是一個特別知足和寬容的人,樂于助人和關心他人。身邊人有事能幫就幫,誰家孩子沒錢交學費了他就給墊上。
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他十分珍惜如今的生活,當年的艱苦歲月里一身軍裝,連換洗的衣服都沒有,穿得跟鐵衣服一樣。如今,戰火與苦難都已遠去。老人欣慰地說,“現在國家越來越強大,生活安寧,兒女孝順,日子越來越好了。”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