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車四方的動車生產車間(9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有了金剛鉆方攬“瓷器活兒”——依靠核心技術實現新突破 技術的一小步,產業的一大步。
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如何依靠核心技術實現新突破,帶動產業轉型升級,開拓新的藍海,是橫亙在全球制造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經濟下行、利潤壓縮,不少制造企業開始轉向金融資本、投資地產的時候,依舊在顯示技術等領域深耕的青島海信集團似乎顯得有些“固執”。
國慶前夕,海信剛剛在紐約舉辦了大尺寸戰略暨大屏新品發布會,今年圣誕季前后這些新品將在美國登陸上市。美國是全球高端市場,海信已在此累計銷售了500萬臺電視。在美國近期發布的業內獨立第三方評測機構同類產品消費滿意度報告中,海信首次沖入美國前四大品牌。
“靠過硬的技術,方有‘看到未來’的能力。”海信集團副總裁湯業國說,海信不僅把彩電“吃透”,占領高附加值市場,還將尖端的顯示、傳感技術另辟蹊徑,應用到產業市場,開拓出了一片新天地。
城市智能交通連續七年國內市場第一、寬帶接入網光模塊連續五年全球市場第一、智能商業支付中國第一、布局可視化醫療……在電視、冰箱等家電領域被消費者熟知的海信,正通過技術革新,展露出別樣的風采。
從追趕到引領,幾十年高速發展,海信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技術立企”的座右銘。“這些‘第一’的背后是企業十年以上的積累,更是對產業轉型的渴望和未雨綢繆。”湯業國說。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不同國際一流對標,不站在全球巔峰上衡量自身,不找到自身的稟賦優勢所在,無論是誰,都將在這一輪競爭中被遠遠甩在后面。
專家普遍認為,未來一段時期,全球制造業增速的回升將以不平衡的方式實現,那些率先在重大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并實現生產組織模式變革的國家,將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占得先機。
青島科技局局長姜波說,要抓住機遇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型企業,中國制造的格局就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位于青島嶗山區的青島雙瑞海洋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腐蝕防護與水處理技術及產品研發、設計的高科技企業,擁有國家腐蝕控制領域最高資質,編制了該行業80%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綜合市場占有率達40%。
雙瑞公司相關技術也是“異常了得”:電解制氯產業市場占有率在國內核電領域達90%、火電領域達70%;是國內唯一采用電化學技術的污水處理系統供應商;船舶壓載水管理系統產品獲得了世界七大權威船級社及主管機關認證,銷售業績在全球名列前茅……
雙瑞的輝煌正是得益于“技術創新”的秘訣——雙瑞公司依托國家級“海洋腐蝕與防護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秉承“生產銷售一代、研發認證一代、預先研究一代”的技術創新理念,在鞏固和發展傳統優勢產業的基礎上,不斷開發新產品。
技術創新,已經在今天的青島掀起新浪潮,并持續鼓帆激波——
從專利數據上看,青島發明專利在過去5年間增長了16倍,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了7倍,技術交易額增長了6倍;
從創新載體上看,青島規劃并實施了“三個千萬平米”:能容納上千家科技企業的1000萬平米的科技孵化器,有著1000萬平米的軟件產業園,能吸納頂尖級人才的1000萬平方米的人才公寓;
從創新支撐上看,青島實施“四系”加強高端創新資源集聚:高校系,青島已和國內知名的24所高校簽訂了合作協議,或建研究中心,或建研究生院、分校;央企系,主要吸引中央企業在青島聚集,實現落地生根;中科系,重點推進中科院科教融合基地、中科研發城、中科院青島分院等建設;國際系,把像德國史太白等世界知名的研發機構向青島匯聚;
……
承繼著百年傳統制造業的基因,如今青島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也是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不再陶醉于自己的“紅瓦綠樹”,不再沉溺于曾經的輝煌,立足于國家實驗室等頂級創新平臺,青島已經將自己的目光瞄準世界一流創新城市。
依靠技術創新,促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為這座城市決策者的謀略方向、施政目標。“從總體來看,青島制造依然存在著大而不強的問題,但要向前突破,必須要堅定不移地走創新之路,努力掌握核心技術,我們有這個決心,也有這個信心。”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說。
弄潮兒當向濤頭立——發展新興產業重塑新格局 “我們需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一切尚在開始。未來20年最偉大的產品,最火爆的產業,也許還沒問世。”凱文·凱利說。
“300001”,碩大的股票代碼標注在青島特銳德公司的展廳上,提醒著每一個來訪的人:青島特銳德公司是中國創業板第一股。
乘著鐵路提速和高鐵建設的東風,特銳德在短短數年間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箱式電力產品系統集成商和箱變研發生產企業,擁有世界首創的110千伏城市中心模塊化智能變電站、太陽能光伏一體化箱變、有軌電車智能箱變等創新產品,目前也正在全力向新能源汽車充電市場布局。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期,抓住風口往往就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要瞄準技術前沿,把握產業變革方向,拓展新興產業增長空間。今后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將由目前的8%左右,上升到15%。
“新興產業將迎來一波大潮,這會不斷催生出新產品、新行業。它不僅是一個城市、也將是一個國家經濟的戰略制高點。”姜波說。
除了新能源,機器人、石墨烯等新興產業近年來也在青島風生水起。
在雙星集團逾萬平方米的輪胎生產車間里,忙碌的機器人來回搬運原料,輸送到設備上壓制成胎胚。偌大車間里,11種128臺智能機器人分布在各個生產線上。輪胎生產環節中的分揀、檢測、輸送和倉儲均由機器人完成。
這是今年6月雙星集團新投入使用的智能化生產線,被譽為全球首個商用車胎工業4。0工廠。智能化的生產流程使勞動強度降低60%以上,勞動生產率是過去的3倍以上。
不僅用機器人,而且還生產機器人。今年雙星集團和全球領先的機器人制造商瑞典ABB集團簽署協議,ABB-雙星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創新中心已在青島高新區安家落戶。
項陽青介紹,青島高新區已成為國內首個“國家機器人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也齊聚于此。到今年上半年,青島落戶機器人項目66個,其中直接從事與機器人及相關配套項目40個,總投資超過116億元。
立泰山之巔方為壯闊,居海洋之畔方觀波瀾。
依海而興的青島,有著約800公里的海岸線,近海海域1。22萬平方公里,有著廣袤的海洋資源,一批圍繞海洋做文章的新興產業臨海而起。
去年底,我國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正式啟用,也為我國海洋發展提供了新的科技引擎。“我們15個功能實驗室涵蓋了國內所有的海洋重點學科。”在青島市工作生活40余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理事長管華詩表示。
青島市集聚了實力雄厚的海洋科研人才資源,擁有全國30%的海洋科研機構,50%的海洋高層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兩院院士,各類海洋專業技術人才達5000余人。
“善弈者謀勢”。如今的青島借助雄厚海洋人才實力、國家深海基地等頂級優勢,正在全力向深藍時代邁進。就在2015年,青島已率先發布了“海洋+”發展規劃,向深藍時代進軍,一批領先企業正在崛起——
青島明月海藻集團主導產品海藻酸鹽規模穩居世界第一,目前正向海洋功能食品、生物醫用材料等產品全力升級,又將邁入新的跨越期;
青島中皓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海水魚類膠原蛋白為主要材料制成的角膜載體支架,開創了海洋生物材料應用于人體器官重建領域的先河;
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研發的國產新一代水下焊接與切割、鈦合金厚板焊接設備即將進入到量產階段,將改變我國依賴進口的局面;
海洋監測儀器儀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海洋環境保護……一個又一個創新成果在不斷涌現。
據初步核算,僅今年上半年青島就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042億元,增長12。3%,增速高于GDP增速4。9個百分點。海洋生產總值占GDP比重上升到23。1%,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4。4%,為青島市產業調整提供了足夠的“底氣”,也增添了全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