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海建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彭福偉透露,今后利用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等公共資源建設的景區門票及景區內另行收費的游覽場所 、交通工具等項目的價格要實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嚴格控制價格的上漲。(9月30日《北京青年報》) 長假來臨,吐槽景區門票成了“假日即景”。有媒體統計了全國175個5A級旅游景區門票價格,數據顯示,全國5A級景區門票均價已達108元,其中免費景區為15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日前曾發布《2013年我國4A、5A級旅游景區門票價格分析報告》,報告顯示百元以上門票價格已經占到了5A級景區數的一半以上。
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等公共資源無可復制,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壟斷經營,價高價低,欲念說了算。你罵它“門票經濟”短視思維,但人家就是一錘子買賣,最終也只能你說你的,它漲它的。
可是,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能讓景區拒絕“印鈔機化”嗎?答案恐怕不太樂觀。縱觀各地景區票價的生成過程,盡管都知道是景區的意思表達,但何嘗不是經過地方政府“審定”與認可的呢?因此,“景區票價誰定”不是真問題,真正的問題是,首先要厘清究竟哪些是可以定價、哪些本就不該待價而沽。退一步說,讓公共資源類景區回歸公益,也是深化改革的題中之義。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