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圖書目錄學外,他在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考古學、金石學等方面也很有成就。另外他對哲學和建筑設計也有研究。”
姓名:李勇慧
簡介:1964年生于
青島,現任山東省圖書館副館長,研究館員。著有《一代傳人
王獻唐》。
記者:我發現目前專門介紹王獻唐的文章和書比較少,您是怎么想到專門去寫一套介紹王獻唐的圖書呢?
李勇慧:這個有多方面的原因 。我最早在山大學歷史,1985年來山東省圖書館工作 ,后來館里參與編寫山東地區的社會科學家介紹,我就被分配去寫王獻唐,算是開始研究這位老先生了。其實我之前學的是世界史,對他不是特別了解,但是我的愛人張書學是研究近代山東文史的,他幫了我很大忙。我先寫了一個簡單的王獻唐傳,又整理了一個王獻唐年表。在我之前確實沒多少人寫王獻唐的,更沒人寫他的年表,可以說大家對他的關注不是很高吧。包括我查一些關于他的資料,發現里邊有很多互相矛盾的地方。還有一些相關學者提到王獻唐時竟然也不知道他是誰。后來,我讀研究生,學中國近代史,碩士論文是寫海源閣藏書的。王先生當年參與過這個圖書的搶救運動。最后讀博士,單位的領導,我的師兄,包括王先生的一些親友都建議我寫篇介紹王獻唐的論文,所以才有這本書。其實,這本書是我博士論文的一部分,我原來那個論文是很長的。
記者:您是說寫這本書是受到圖書館領導的建議是嗎?他們都是王獻唐的同事嗎?
李勇慧:是考慮了他們的建議,因為他們覺得王先生一生為圖書館做了很大貢獻,但是沒有人介紹他。不過,他們自己也沒見過王獻唐,你想王先生是1960年就去世的,而且實際上,他從1948年就不在圖書館工作了。我當時1985年入館的時候,據說只有一個看門的大爺見過王獻唐,其他人就更沒有和他共事過的。
記者:您說的“海源閣藏書”現在都在咱們館嗎?都是王獻唐搶救過來的嗎?
李勇慧:海源閣藏書早就四散了,日本有,俄國有,很多私人手里也有。有一小部分現在在國家圖書館,還有一部分在咱們山東省圖書館里。海源閣現在重建了,但里邊已經沒有幾本當年的書了。另外搶救這個事也不能說都是王先生的功勞,是當時的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何思源先提議的,王先生帶領圖書館的人具體做的,搶救來的書都放在那個奎虛書藏里,當時我們老館在大明湖邊上,我剛開始來館里工作就在這個奎虛書藏里上班。
記者:當時您寫這本書的時候,王獻唐在普通人中的名氣高嗎?
李勇慧:怎么說呢,專業人士知道他,你問下研究古印章的、研究山東考古的、圖書館學的這樣的人都知道他,也都很欽佩他,說他是通學家,不僅僅局限在某個領域。這樣讓我很奇怪怎么這么多年沒人給他寫個傳記或者文章什么的。但是對于普通大眾,不要說過去,就是現在,知道他的也不多,我是專業學歷史的,后來干圖書館工作,但一開始也不了解他。
記者:您剛才說王獻唐是通學家,您覺得他都涉及到那些方面了呢?
李勇慧:除了大家了解的圖書目錄學外,他在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考古學、金石學等方面也很有成就。這些我都寫到書上了,另外就是有關他哲學和建筑學的研究,我還沒有寫進書里,他研究過宋代哲學、西方哲學,對佛學也很有探究。
記者:他在建筑學上也有成就嗎?
李勇慧:怎么說呢,他當年在青島德華大學讀的是土木工程專業。他在青島那套房子就是他自己設計的,他同學有個叫劉銓法的,現在你們青島那個美術館,以前是紅卍字會,就是這個劉銓法設計的。而且那個“奎虛書藏”,雖然是請德國人設計的,但設計過程他也參與了。另外就是,王先生的德語說得也挺好,都是他在青島的時候學的。
記者:您也說到如今王獻唐的名氣也不是很高,您覺得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他去世太早,還是研究方面太冷僻呢?
李勇慧:這個我不方便談,我們學歷史都是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這個東西不是我研究范圍,但時間會去印證的。我只是覺得,從我的研究來看,王先生是個愛國的學者,他在戰亂的時候想到的是國家圖書文物的安危,他把家人留在青島,自己在四川守護這些珍貴的國家文物,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情懷。另一個就是他是個有氣節的人,不僅對國家大義而言,對自己小家也是。當時戰亂糾紛,那些在四川 、重慶大后方的人,也不管家里了,很多人在當地又娶了親。但王先生一直一個人,等到抗戰勝利才回來和家人團聚。文/記者 周曉荷實習生 孫藝嘉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