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喜歡穿大褂。夏天就穿個布的,冬天就做個棉的,我沒見過他穿西服或者中山裝。而且衣服經常半個月不換。”
姓名:安可荇
簡介:1928年生于日照,
王獻唐之子王國華的妻子。
記者:您是什么時候嫁到王家來的?是父母給安排的嗎?
安可荇:不是的,我爸媽在日本人來到的時候都被害死了。我是那時候從日照跑來
青島投奔老先生家的,其實當時老先生也不在青島了,他護著書去四川了。不過。我們在日照也算是大家族,當地有丁、牟、秦、安、李五個大戶,老先生的母親和媳婦都是丁家的,我們之前也不是完全不認識。
記者:您來青島投奔王家人住在哪?就是觀海二路那個王獻唐故居那嗎?
安可荇:是的,那是老先生自己花錢買的地,自己設計建起來的。后來好多老鄉來青島都住在這,我記得院子里有柏樹,還有一個小亭子。不過現在那個房子早不是我們家的了,樣子也和當年不一樣了。我就是在這住的時候和老先生的兒子結的婚。
記者:老先生有幾個兒子?還有,您和他兒子結婚的時候他并不知情是嗎?
安可荇:他有四個兒子,我家先生是老三,但老大和老二都在1949年前就死了,也沒留下后人。所以其實,我家先生是老大了。我說了,當時老先生在四川那邊,我們結婚他并不在場,不過寫信給他說了,后來抗戰勝利,我們搬去濟南,我才第一次見到他。他當時住在濟南經十路十四號,那是個小四合院。他見了我也很高興,說結婚了就好,好好過。他喜歡抽煙,我就給他點煙,可能我有點害怕吧,一下子火點大了 ,他趕快問我:“沒燒著手?沒燒著手?”他平時不太愛說話,顯得很嚴的樣子。但人其實很好。有時候我老婆婆(王獻唐的繼母)、婆婆說我說得厲害,他出來就說一句:“人家的孩子也是孩子,人生父母養的。”
記者:你平時怎么稱呼老先生 ,他平時有什么愛好?
安可荇:我叫他大大,我們那邊習慣這么叫。當時我們一大家人住在一塊,沒發現他有什么愛好,就是喜歡抽煙和看書。他看書看得可厲害了,天天飯也不和我們一起吃,自己單吃,說和我們一起吃飯耽誤他時間。我有次看他吃飯,就是一邊看書,一邊拿起東西往嘴里放,根本不在意自己吃的是什么。反正他就是愛看書,還教育孩子一定要看書。我現在想,他就教育孩子兩個事,一是看書,二是要孝順。
記者:我看您屋里掛的這個照片,王先生穿了一件大褂,他后來穿過中山裝或者西裝嗎?
安可荇:沒有,他就喜歡穿大褂。夏天就穿個布的,冬天就做個棉的,再冷就加個襖,我沒見過他穿西服或者中山裝。而且他穿衣服也很不講究,一個衣服穿很多年,半個月還不換,我們說衣服臟了不衛生,他說“有灰不一定有細菌。”
記者:我聽說老先生最后是因病去世的,是什么病呢?
安可荇:他后來的身體一直不太好,剛開始是頭疼,他非說自己腦袋里長了瘤子,還跑到北京去做手術,結果人家打開看了,說沒有。后來就是把腿摔斷了,一直不太好。最后住院的時候又被熱水燙了一下,很厲害。最后反正是好多病就去世了。
記者:有件事,我不太明白,王先生是后來在濟南工作,也是在濟南去世的,為什么后來埋在青島了呢?
安可荇:是這樣,他一開始是埋在濟南萬靈山的,后來“文革”的時候,他的墓被人挖了。我們也到青島來工作了,不回濟南了。我后來去給老先生重新弄墳,濟南那邊說,要不給你們放到濟南烈士陵園去吧。我說我們不是烈士,不去那。我想起老先生以前說想回青島,想去嶗山底下種葡萄,再加上我們年紀也大了,如果還埋在濟南,也沒法回去掃墓,就提出遷到青島來。結果人家濟南那邊不同意,我為了這個事,先后跑了有20年吧,終于辦成了,后來又說要火葬,我說不行,我們一開始是土葬,這回只是重新埋起來,為什么要火葬?我把老先生的骨頭放好,做了新衣服,頭骨就放帽子里,身子的骨頭就用衣服包起來,又找鄉下人做了口棺材,最后我看好浮山那了,那也算是嶗山的一部分吧,就埋在那了。
記者:王獻唐先生墓旁邊是康有為的墓,當時是考慮這事了嗎?
安可荇:沒有,人家埋人家的,我們是我們的,我就是看那個地方位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