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廳級研究院、正廳級的醫院、副部級高校……大大小小的事業單位統統被按行政級別確定社會地位,其學術水平和業務能力職能反而退置其后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創造條件,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期待各地和有關行業積極探索,加快改革步伐。 給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戴上“官帽”,原本有著尊重知識和人才的意思,但隨著時間推移,卻讓一些單位沾染上了官僚習氣。在行政級別籠罩下,各種事業單位職工的待遇主要以行政級別論高低,業務能力退居其次甚至遭到輕視,久而久之,導致學術風氣淡化、業務水平下降。
應該看到,對事業單位行政化的弊端及其改革的必要性,社會上下乃至事業單位本身早有認識。2010年出臺的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2012年出臺的 《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中,都曾涉及事業單位“
去行政化”。但迄今為止,只有個別地方進行了小范圍試水,進一步改革難度可想而知。
原因很簡單,習慣了行政級別待遇、管理和辦事方式,一些事業單位一談改革,有些領導干部就擔心個人既得利益受損、單位社會地位下降。這種患得患失,實質是思維定勢導致的改革惰性。
全面深化改革,具體到事業單位“去行政化”,需要解放思想、大膽實踐。眼睛只盯住自己可能失去的東西,忽視黨和人民事業的需要,看不到改革將會帶來的發展新成果,必然在改革大潮面前畏縮不前,貽誤時機。
事業單位 “去行政化”,既要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也要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核心是要消除行政化對業務的掣肘,使事業單位的業務氣氛名副其實,讓職業水準成為評價事業單位及其職工的主要依據,推動國家創新能力和行業服務質量提升。
事業單位“去行政化”,需要把基層探索與頂層設計結合起來。有關部門應當加快清理相關規定,為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打通制度通道,讓基層探索活躍起來、順暢起來,盡快形成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生動局面。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