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張與“半頭磚”的合影成了“我”美好童年的見證。照片由作者提供
童年我有一臺收音機(那時都叫“半頭磚”),那也是全家當時最貴的一件電器。
那天,父親下班回來,帶回一個長盒子,從里面拿出了一個半導體收音機。由于收音機的大小和形狀就像半塊磚一樣,所以家人干脆就叫它“半頭磚”。打開收音機,轉動調臺旋鈕,就能調出很多節目,有爺爺喜歡聽的評書,奶奶喜歡聽的京劇,爸爸媽媽喜歡聽的新聞,還有我最喜歡聽的《小喇叭》節目。當時家中還沒有電視,除了聊天,聽收音機就成了我們了解國內外新聞的重要途徑。每天晚飯后六點半,是爺爺聽評書的時間。每到此時,爺爺都會撮上一袋煙,用老式的煤油打火機點上,吧嗒吧嗒地抽著旱煙,然后瞇著眼睛,靠在床邊,靜靜地聽長篇評書《楊家將》。
關于“半頭磚”,還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記得“半頭磚”剛買來那會兒,我經常在床上抱著它玩。有一次,父親的同事來我家,看見我在床上抱著“半頭磚”頑皮可愛的樣子,就拿相機給我拍了一張照片。至今,這張兒時的照片還珍藏在我的相冊里,成了我美好童年的見證。小時候我很頑皮,經常淘氣不聽話。每每此時,母親就把“半頭磚”打開,很快我就不哭不鬧了,靜靜地聽廣播,盡管當時我可能還聽不明白什么意思,但這個方法確實能讓我在最短的時間里安靜下來。
更有意思的是,鄰居謝叔叔家的收音機壞了,急著要聽個重要新聞,就跟父親借“半頭磚”用用。父親很爽快地答應了,正準備把“半頭磚”借給謝叔叔時,不懂事的我以為謝叔叔把自己的好伙伴拿走了,便用雙手緊緊抱住了“半頭磚”,說什么也不撒手,而且使勁兒地哭,哭得嗓子都啞了。謝叔叔看到這個情形,也不好意思再向我們借了,對我連連擺擺手說:“不借了,真的不借了。”結果,他剛走出我家門口,我破涕為笑了,把全家人也都逗樂了。
還有一次,當我打開“半頭磚”后,發現怎么也不響了,我左瞧瞧右看看,鼓搗了半天,“半頭磚”還是一點聲音都沒有,急得我眼淚都快出來了。后來,還是父親幫我解決了這個難題。原來,是電池沒電了。他買來兩節新的干電池換上以后,“半頭磚”又發出了清脆、歡快的聲音。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們家的經濟條件也逐漸好起來,先后買了大海燕牌收音機、多功能收錄一體機,后來還托人從外國買了一臺價值不菲的高檔音響。“半頭磚”也逐漸失去了使用價值,更多的時間里成為了一件收藏品。自從它“退役”后,我們就把它收藏在家中。可惜的是,前些年搬家時,我們在匆忙中不慎將“半頭磚”丟失了,找了好幾天都沒有找到。失去了“半頭磚”,對我來說就是失去了自己童年的伙伴。為此,我難過了好長時間。
現代科技水平發展很快,高科技產品層出不窮,現在小的迷你收音機甚至可以直接戴在耳朵上,而且款式新穎,功能齊全。在短短的30年的時間里,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從原來的“半頭磚”到現在動輒就數萬元的名貴音響,從以前匱乏的文化生活到現在唱卡拉OK、看電影等各種娛樂活動……人們在不斷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在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不管社會如何發展變化,“半頭磚”都是我童年的好伙伴,每每想起兒時聽“半頭磚”的美好時光,一股從內心升起的暖流會涌遍我的全身,因為那是我童年最美、最甜蜜、最幸福的回憶。
嘉祥路1號 臧潤龍
[編輯: 騰飛]
相關專題:
改革開放30年 青島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