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時評:空窗期里 每人都該“化危為機”
不光那些“裸辭”的年輕人,疫情之下,很多行業、很多人,都在面對不同的“空窗期”。當此關頭,我們都應該努力化危為機。要在自己的領域,竭盡所能,突破痛點。學會站在未來看今天,因為,“危困從來都是創新者的機會”。
本報評論員 王學義
往年的三四月份,通常是人才招聘的高峰期,稱為“金三銀四”。然而,受疫情影響,今年很多企業減少了招聘計劃。島城一些在春節前“裸辭”的年輕人,遭遇了人生中最長的一段求職“空窗期”。
“裸辭”,就是沒找好下家直接辭職。一項調查顯示,有過“裸辭”念頭的人群中,95后占比92.2%,90后占比91.8%,遠高于70后和80后。現實中,人們也發現,70后、80后往往更喜歡“騎驢找馬”,相比而言,90后和95后則要灑脫得多。不同的選擇背后,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以及不同的現實壓力。孰優孰劣不能簡單論之。只是,如今的疫情之下,有些“裸辭”的年輕人開始后悔了,因為他們期待的“招聘季”沒來,在這段求職“空窗期”特別難熬。
柴米油鹽都是錢。沒有工作,斷了收入來源,這種日子不好過。生活是實打實的,不是誰幾句話就能寬慰得了的。一些年輕人開始被迫轉變消費觀念,節省開支,也意識到給自己“存一筆應急備用金太重要了”。應該說,這是求職“空窗期”給部分年輕人上的一堂生活課。對于成長而言,這堂課很重要。都是成年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即便有點苦澀,也得認真消化,好好吸收。
從這段求職“空窗期”,還能學到更多東西。從職業規劃的角度來看,“空窗期”也是準備期和過渡期。與其一味地“彷徨、辛酸”,不如好好想想自己想干點什么,又能干點什么。比如,有人就利用這段時間,來深入反思,為自己籌劃未來,然后查缺補漏,努力充電。即便你不愿做太大的改變,只想在自己專業范疇內繼續“打工”下去,也至少還有兩種選擇:要么做專業深耕,要么選擇斜杠型,這都是觸手可及的現實選擇。通過這段時間的努力,也許你會發現,當疫情結束時,你已完成了階段性的蛻變。
而且,雖然疫情影響了很多行業,卻也讓部分行業與企業“逆風翻盤”,部分崗位還有所增加。比如,數字化程度越高的企業,遭受的負面影響越低,有的甚至逆市上揚。就目前來看,電商及生活服務類互聯網企業發展迅猛,在線教育、醫療醫藥類、購物類、出行類、視頻類、游戲類企業收入超出預期。此類企業的各種崗位需求在增加。假如能抓住這些機會,就有望迅速告別“空窗”。只是,機會從來只青睞有準備的人。至于你有沒有準備,今后打算如何準備,這個問題還得問自己。
事實上,不光那些“裸辭”的年輕人,疫情之下,很多行業、很多人,都在面對不同的“空窗期”。當此關頭,我們都應該努力化危為機。要在自己的領域,竭盡所能,突破痛點,強化創新意識,打造新優勢。時代在發展,一切在向前,故步自封已經行不通,沒有哪個“飯碗”是鐵打的。必須學會站在未來看今天,因為,“危困從來都是創新者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