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時評丨高考志愿填報:人生路口的關鍵抉擇
半島網評論員 張西寧
高考志愿填報,是考生結束寒窗苦讀后,面臨的第一個關乎人生走向的重大抉擇。它不僅決定著考生未來幾年的學習環境與專業方向,更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職業發展和人生軌跡。在這場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戰役”中,志愿填報既是對考生分數的精準運用,也是個人興趣、家庭期望與社會現實的深度碰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現實層面看,志愿填報是一場信息與策略的較量。每年高考結束后,海量的院校、專業信息如潮水般涌來,令考生和家長應接不暇。985、211、雙一流等院校標簽,熱門專業與冷門專業的差異,不同地區的教育資源與發展機遇,都需要考生和家長在短時間內梳理、分析并做出選擇。部分家長盲目追求“熱門專業”,忽視孩子的興趣與特長,認為計算機、金融等專業畢業后薪資高、前景好,卻未考慮孩子是否具備相關學科基礎和學習熱情;還有些考生僅憑院校名氣填報志愿,忽略專業適配度,最終可能導致入學后學習動力不足、職業發展受限。這種缺乏理性分析的填報方式,實則是對考生未來的不負責。
志愿填報也是考生探索自我、明晰未來的重要契機。每個考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和職業理想。通過研究志愿填報,考生得以深入了解不同專業的課程設置、就業方向和發展前景,在這個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思考自己真正熱愛的領域和愿意為之奮斗的事業。例如,熱愛自然科學的學生,選擇基礎學科進行深入研究,未來或許能在科研領域發光發熱;對人文社科感興趣的考生,投身相關專業學習,有望成為優秀的文化傳播者或社會研究者。將個人興趣與專業選擇相結合,不僅能讓考生在大學期間更有學習動力,也為其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從社會層面而言,志愿填報的結果影響著人才的合理配置與社會的長遠發展。若大量考生扎堆熱門專業,可能導致人才過剩,出現“內卷”現象,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而一些基礎學科、冷門專業因報考人數不足,后續人才培養受限,又會影響國家在相關領域的持續發展。因此,考生在填報志愿時,除了考慮個人利益,也應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關注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發展趨勢,為社會的均衡發展貢獻力量。
然而,當前志愿填報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方面,部分地區考生和家長獲取有效信息的渠道有限,難以全面、準確地了解院校和專業情況;另一方面,社會上一些所謂的“志愿填報專家”和機構,以營利為目的,夸大服務效果,甚至提供錯誤信息,誤導考生和家長。這些現象都需要教育部門、學校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加強信息公開與服務指導,規范市場秩序,為考生營造公平、透明、科學的志愿填報環境。
高考志愿填報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也不存在一勞永逸的選擇。它更像是人生路上的一個重要坐標,引導考生走向不同的方向。考生和家長應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尊重個人興趣與理想,兼顧現實與長遠,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同時,社會也應給予更多支持與引導,讓每個考生都能在志愿填報的過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