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時評丨讓偽劣防曬衣“曝光”在陽光下
海報新聞評論員 劉瑞琪
炎炎夏日,一件舒適、具有防曬效果的防曬衣成為了不少人出門的必備單品。近日,央視財經頻道《財經調查》欄目曝光,市場上標有“UPF50+真正防曬”“一件頂6件、加倍防曬”等字樣的產品品類繁多,但部分防曬衣實際無法有效阻擋紫外線,不符合國家標準。不僅紫外線防護系數虛標,“30+”標為“50+”,商家在直播間中測試防曬衣效果的紫外線感應卡,也只是一種障眼法的把戲。
誰給了偽劣防曬衣信心和保障?商家心知肚明,虛標的紫外線防護系數無法通過國家相關部門檢測,出具假檢測報告的非法機構便應運而生。無需送檢,就能公然違規出具報告,這就是某些商家所謂的“多重檢測、品質認證”。就這樣,原料廠家、生產商家與檢測機構形成了完整的灰色產業鏈,嚴重侵害著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著正常的防曬市場秩序。
為何偽劣防曬衣能夠打通渠道?消費者花了錢,買到沒有防曬效果的“防曬衣”,這些“三無”防曬衣又是如何進入直播間和電商平臺的?電商的銷售模式讓監管難度變大,商家便看準這一點,明目張膽無視行業標準和產品質量門檻,又拿捏住消費者不會真的拿去檢測的心理,虛假宣傳、以次充好,偽劣產品憑借偽造的“身份證”登堂入室,用假的檢測報告和數值誤導消費者,讓消費者在烈日下穿著“皇帝的新衣”而不自知。
事件曝光后,當地市場監管局立即連夜進行現場檢查,對相關產品進行查封并抽樣送檢,責令涉事企業暫停生產銷售。同時對同類企業開展專項排查,對發現的問題依法處理。事后查處不如防微杜漸,后續監管機制應更加常態化、全面化,加大抽檢頻次和覆蓋率,不讓其中任何一個步驟存在漏網之魚。平臺在上架產品前,也應履行好審核責任,嚴查防曬衣的生產資質和檢測報告真實性,對于那些直接出具檢測報告的違規檢測機構,必須取締,除吊銷資質外,更應追究其法律責任。還可以建立全國統一的檢測報告查詢平臺,讓每份報告都有跡可循。讓偽劣防曬衣“曝光”,公布假冒偽劣品牌名單,讓監管的陽光穿透每一個生產銷售環節,使防曬市場信息更加透明,消費者才能安心買到真正防曬的夏日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