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時評:讓“預約制”成為生活新習慣
雖然很多行業的“預約制”是在疫情防控形勢下所采取的一種非常措施,但這種非常時期的非常舉措,卻有延續下去的必要。它不但讓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更有秩序,效率更高,也極大地改善了我們在很多方面的體驗。
苑廣闊
“咱們約個什么時間呢?”疫情之下,原本只在特定場合下出現的“預約”,強勢占領了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買口罩要預約、下館子要預約、理發要預約、掃墓要預約、連賞櫻花也要預約……不過你發現沒,自從預約之后,景區不再人擠人,看病也不用等太久,生活也變得更有計劃性。(3月25日《揚子晚報》)
在積極進行疫情防控的同時,全國各地也都在大力推動復工復產,引導市民百姓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很多市民網友也發現,在疫情防控形勢下,各行各業在復工復產過程中紛紛推出了“預約制”,從逛公園景點,到去圖書館借書看書,再到醫院看病等,莫不如此。在去這些地方之前,先要進行實名制預約,預約成功以后才能去,否則到了地方,可能會吃閉門羹。
預約制剛開始可能會讓人覺得有點麻煩,比如要下載對方的APP,或者關注對方的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還要填寫姓名、身份證號、聯系方式等,但是畢竟這些資料只需要填寫一次就可以了,下次再使用的時候,不用重復填寫。但“預約制”帶來的好處不但是多方面的,也是顯而易見的。
到公園景點游玩,因為有了預約制,公園和景區方面可以對入園的人數進行有效的控制,也就是在某個時間段市民游客太多的話,管理者就可以通過調整安排入內的時間,來減少這個時間段的人數。這樣一來,既可以避免游客到了公園景區的大門口,才發現人數太多無法入內,只能掃興而歸,同時也能夠有效提升進入公園或景區后的旅游體驗。
去醫院看病也是如此。以前很多人去醫院看病不預約,要排隊等待,所以不少人吐槽“排隊一小時,看病三分鐘”,但是有了“預約制”以后,情況完全不同了。按照自己預約的時間,只要提前半小時到醫院候診就可以了。而且這樣一來,也有利于醫院醫療秩序的維護,實現了醫患雙贏。
可以說,雖然很多行業的“預約制”是在疫情防控形勢下所采取的一種非常措施,但是這種非常時期的非常舉措,卻有延續下去的必要。因為在“預約制”下,它不但讓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更有秩序,效率更高,同時也極大地改善了我們在很多方面的體驗,提升了我們的舒適感。
要想在更多領域更好地推行“預約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但需要企業商家、政府機關等積極主動來推動,而且也需要公眾盡快適應。當然了,就現階段來看,也不能一刀切地要求所有人都進行預約,比如,一些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還是要考慮他們的現實需求,堅持人性化服務的原則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