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砥礪奮進,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充分展示中華...
腳上功夫深!閱兵式上導彈方隊運載車發動機轉速偏差不能超過3轉
受閱方隊隊員凱旋歸建。
楊紅亮負責駕駛基準車。
文/圖 半島記者劉笑笑 通訊員 王浩明
發動機轉速精確控制在1225轉偏差不能超過3轉才能達到標準,駕駛員坐姿必須紋絲不動,眼睛時刻盯著車內輔助線、騎線標志桿、地面行進線確保三點一線……這是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中對艦艦/潛艦導彈方隊導彈運載車駕駛員的基本要求。這些駕駛員就像芭蕾舞演員,練的是腳尖上的功夫。近日,由北部戰區海軍某防空旅抽組的艦艦/潛艦導彈方隊隊員凱旋歸建,記者采訪導彈運載車駕駛員楊紅亮,聽他講述閱兵背后的故事。
時間偏差不能超過0.02秒
楊紅亮是汽車連的一名駕駛員,曾經參加過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今年第二次在天安門前接受檢閱,楊紅亮感到無比自豪:“七個月的汗水與淚水,七個月的堅持與超越,讓我收獲了許多,成長了許多。”
方隊剛剛集結時,只有楊紅亮有過參加閱兵經驗。為了確保全體駕駛員快速進入訓練狀態,楊紅亮就主動帶領大家學習理論知識,傳授操作技巧,終于訓練車輛逐漸在訓練場上動了起來。因為有經驗,剛登車時楊紅亮信心滿滿,認為自己肯定沒問題,基準車位置還是他的。但實際操作起來并不是想象得那么得心應手,之前閱兵訓練的成果已丟得一干二凈,就連最基本的等速、騎線都難以掌握,轉速浮動幾十轉,騎線檢測板被一次次碰倒。其他單位駕駛員打趣說:“這次基準車看來得我來了。”就是這樣一句話,讓不服輸的楊紅亮暗自較起了勁:要想取得比別人更好的成績,就得比別人流更多的汗水。
楊紅亮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駕駛員就像芭蕾舞演員,練的是腳尖上的功夫。他說,這次國慶閱兵標準更高更嚴,北斗導航每半秒考核1次,10km/h的速度通過100米的距離,時間偏差不能超過0.02秒,車輛左右偏差不能超過5厘米。這就要求發動機轉速精確控制在1225轉偏差不能超過3轉才能達到標準,駕駛員坐姿必須紋絲不動,眼睛時刻盯著車內輔助線、騎線標志桿、地面行進線確保三點一線。說起來可能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不容易:行進中路面的小顛簸往往會產生十幾轉的影響,坐姿稍有變動車輛就會超出左右5厘米的規定值,眼睛盯了十幾米就疲勞眼花視線難以集中……
跑完百米沖刺后開展訓練
為了盡快適應車輛性能,提高駕駛的熟練度,楊紅亮每天早上4點鐘天微亮就起床,放棄中午休息時間自我加練;看新聞時用臉盆當方向盤,練正確的駕駛坐姿,保持姿態不變形;就寢前半小時,把啞鈴放在右腳上,腳尖懸空,鍛煉腳踩油門的穩定性,熄燈后再躺在床上,腳踩枕頭感受控制油門的細膩感……付出就有回報,終于楊紅亮被選入排面基準車。
32個裝備方隊,500多名駕駛員,可謂高手如云。楊紅亮說,自己駕駛著基準車,掌控著整個方隊的行進節奏,牽一發而動全身,一丁點的誤差,累計下來整個隊形誤差就會更大,展現海軍的風采就會大打折扣。“我要以最完美的姿態駕駛戰車駛過天安門!”楊紅亮給自己定下了目標。
北京的夏天驕陽似火,運載車駕駛室氣溫一直在40℃以上,最高的一次達到53℃。為了確保車輛的穩定性,車門、車窗、空調是不能開啟的,炎炎夏日駕駛室猶如蒸籠一樣,甚至方向盤、座椅都是燙的。進入車內不到1分鐘,手背便開始冒汗珠;2分鐘,后背衣服緊貼皮肉;3分鐘,就汗如雨下、渾身濕透,上車就如同蒸桑拿浴。楊紅亮說,為了防止因為生病影響訓練進度,他們每天吃黃連素、喝藿香正氣水,對著2升的水杯使勁灌水。為了提高成績,把每次訓練都當成正式受閱一樣對待,每次都是跑完百米沖刺后,在心跳起伏不定情況下開展訓練,提高操控車輛的難度,最終楊紅亮以優異的成績拿得方隊“卡距王”的稱號。也就是說,在100米的行駛距離上,他能做到前后車距始終控制在3厘米誤差以內。
為任務未能見證女兒出生
期盼的10月1日終于到來,楊紅亮和戰友們既興奮又緊張。“車輛拋錨怎么辦,整齊度不夠怎么辦”等問題在楊紅亮腦子里不停顯現。他坦言,雖然有過一次閱兵經歷,但當再一次踏上閱兵場,緊張、壓力還是讓自己手心直冒汗。
“車輛發動,我的全部心思集中在騎線、卡距、油門踏板上,用心體會并調整著每一個微小的變化,起步線、調整線、整齊線、敬禮線,當我們駕駛的導彈運載車米秒不差、順利安全地駛過天安門、駛過禮畢線后,我內心的石頭終于落了地,7個月的訓練終于有了圓滿的成果,終于得到了回報。”楊紅亮說,在回撤閱兵村的路上,兩旁站滿了歡呼的群眾,不停地向他們揮手,有的群眾向他們敬著并不標準但卻十分可貴的舉手禮,還有很多人豎起大拇指為他們點贊,此時他的心中充滿了驕傲和自豪。
其實,在楊紅亮接到閱兵通知時,他已經準備好休護理假,因為4月初就是妻子的預產期。但在任務面前,楊紅亮沒有退縮。“妻子非常支持我的決定,她說‘把你的榮譽和軍功章帶回來給孩子當禮物’就行。”這句話讓楊紅亮非常感動,也給了他努力奮斗的動力。楊紅亮告訴記者,雖然自己沒有見證女兒的出生,但她一出生就收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封信:“是我從閱兵村寄給她的,我告訴她‘我沒有見證你出生的時刻,沒有聽到你的第一聲啼哭,你不要怪爸爸,等你長大后,你會明白軍令如山這句話,這是每一個軍人最基本的素養,而你的爸爸,剛好是名軍人’!”
鏈接
發動機587個螺絲
他“操作一摸準”
北部戰區海軍某防空旅的技術保障隊特種裝備修理工倪濤,在此次閱兵中擔任艦艦/潛艦導彈方隊的技術保障員。這已經是他入伍七年來,第二次參加閱兵接受檢閱。
為了更有效、更便捷地對車輛進行全面了解,倪濤和戰友們每天加班到凌晨,1個半月時間對各種科目下達、檢查流程、情況處置、匯總登記等17本資料銘記于心,從左側到右側、從車尾到車頭全面檢查。倪濤說,他們每天出車前檢查84項20分鐘、行駛間隙檢查57項30分鐘、回場后保養94項120分鐘;每周進行周維護保養不少于半天時間,87項檢查逐條落實;每月進行重點隱蔽部位排查,5大系統11個部位40余項逐步排查。
夏天的機場水泥跑道地表溫度超過40℃,裝備表面超過50℃,發動機消聲器上更是超過80℃,倪濤和戰友們都是直接躺在跑道上檢查車輛底盤,平均每天至少3個小時。時間一長,倪濤和戰友們的后背、胳膊、手都被烤得通紅,有的被燙出了水皰,都不敢洗澡。2017年因受閱任務,倪濤的左膝韌帶做了重建手術。這次又因為長期鉆車底,檢查上裝武器系統標識緊固情況,導致他的手術部位積水過多開始腫脹,有時上樓都感覺左腿力不從心,但整個訓練他硬是咬牙堅持下來。
倪濤擔任第四排面修理一號工位,這是負責檢修整個排面車輛發動機的工位,是最復雜、最關鍵也是最核心的崗位。為了達到“零故障、零隱患、零拋錨”標準,發動機587個螺絲中有65個重要螺絲需要重點標識,每個螺絲多少扭力多大扳手他都能做到“操作一摸準”。其中制動氣室的推桿螺絲被大家稱作“死亡螺桿”,“這個螺絲長10厘米、共4個,這個動作是在分列式開始前需要技術保障員用手全部擰松的,防止受閱裝備行進時發生制動抱死。”倪濤說,訓練的時候需要他們在兩分鐘之內完成這個動作,從剛開始的4分多鐘到后來的1分32秒,付出的精力和汗水難以想象。
10月1日凌晨,從裝備駛入長安街的那一刻起,倪濤和戰友們每隔一小時進行一次全面檢查,每個點位查到、每個部位看到、每個電門摸到……11時05分16秒進入敬禮線,11時05分50秒通過禮畢線,他們保障的導彈運載車分秒不差駛過天安門。此時,倪濤他們在看不到現場的大紗帽胡同里高聲歡呼。“這一刻,我終身難忘。雖然沒能親自走過天安門接受檢閱,但看到自己保障的受閱裝備安全順利地通過天安門主席臺時,我感到自己與受閱官兵一樣光榮,因為裝備接受檢閱就是我們技術保障人員最好的亮相!”倪濤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