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日訊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傳統工程機械遇上人工智能會碰撞出什么火花?山推是國內推土機第一品牌,占據6成以上市場,眼下他們正嘗試為推土機裝上AI智慧大腦,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讓青藏鐵路飛馳在世界屋脊;建三峽大壩攔洪泄水護千萬人安寧;把庫布齊沙漠平整為10萬畝光伏發電廠,每個超級工程都離不開工程機械的鼎力相助。讓施工更簡單高效,這個行業的創新從未停歇。眼下,山推研發的全球首款AI推土機正忙碌在濟南太平水庫圍壩建設現場。
中建八局太平水庫項目工區經理張瀟介紹,“我們以往進行現場的一個推平整平工作,8—10年操作駕齡的司機,往往也需要兩到三次。而這個智能推土機,可以保證一次成型,誤差精確地控制在3公分以內。”
圍壩是一堵攔水墻,只有推平、壓實受力均勻,才能保證強度。以前,找平這個工序不僅要重復多次,還需人工輔助測標高。但如今,這臺AI推土機不僅能自動找平,還能在夜間施工,工作時長增加了兩倍多。不久前,太平水庫的這一智慧施工經驗還入選了水利部首批智能大壩建設試點工程。
帶動下游施工企業優化項目建設流程的同時,作為工程機械產業鏈的鏈主企業,山推也在帶動上游供應商產業升級。和傳統機型相比,AI推土機設計方案和內部零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山東重工山推智慧施工與工法研究院高級主管武占剛告訴記者:“我們是一個傳統的制造型企業,做整車控制可能是比較擅長的,但實際上可能更多的是一些測量、測繪(人才),我得知道推土機按什么標準去施工。推土機看懂工地就需要視覺、激光雷達這些感知的人才在里面,相對來說比較龐大的一個知識體系的團隊?!?/p>
補齊短板需要調度產業鏈資源,“山東省工程機械智能裝備創新創業共同體”發揮了重要作用,100多個成員單位協同發力,僅用了3個多月時間,就敲定了AI推土機的設計方案。其中,為了保證AI大腦高效決策,電子元器件大幅度增加,對電路板提出很高要求。
“借助共同體,給我們介紹了一些濟寧本地的產業進行一個合作。我們要進行一個單板調試、整機調試,到最后才是一個上車的整車聯調。任何一個硬件出來,它不是說一版就能搞定。比較順利的情況下,也得需要2—3次的一個迭代。”山東重工山推智慧施工與工法研究院工程師侯鵬飛說。
濟寧特力訊是一家初創企業,主要做電路板的定制研發和試產。為配合山推做好測試,即使只有兩三個樣件,也要對編程、工裝、產線等10多個工序進行大調整。
“這個過程也是磨煉團隊的研發設計能力,相當于跟著山推一起進步。對于我們自己的成長是非常有價值的,尤其是當前各行各業智能化的趨勢,對我們拓展新市場、新領域,以及后續的擴大生產規模,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濟寧市特力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經理張法創告訴記者。
產業鏈快速響應,今年6月19日,全球首款AI推土機上市,山推突破了無人協同施工控制、新能源整機匹配等32項行業關鍵核心技術,AI推土機已經在日照濰宿高鐵、廣東云硫礦業等大型工程中發揮作用。在企業最新的品牌標識上,AI被標注在更顯眼的位置上。
“未來一定是一個機群作業下的無人化。推土機、挖掘機、礦卡、裝載機等等設備,每個設備之間是知道彼此在做什么。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早上起來端了一杯咖啡,然后電腦給這種機群下了個任務以后,這些設備自己就把所有的工作做完了,你只需要看結果就ok了?!蔽湔紕傉f 。
【記者手記】
暢想這幅科幻般的施工現場,我們對未來的憧憬,正蘊藏在當下每一步對創新的探索之中。擁抱“AI時代”,上下游協同,工程機械正從“鋼鐵巨人”向“智慧裝備”進化,實現產業升級,帶來更簡單的施工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