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30日訊 山東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的引入和培育,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國內首座工廠化全海水漂浮式光伏項目,近日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并網發電。項目裝機容量7.5兆瓦,預計年發綠電近1000萬千瓦時。不同于以往,這座電站創新采用浮式材料,無需打樁、不懼潮汐,始終輕盈漂浮于碧波之上。
中國石化青島煉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電儀中心副經理趙尊鵬告訴記者:“維護起來比這個樁基式的要方便很多,檢修通道人直接可以在上面走,光伏組件包括逆變器很輕松就能夠得到。”
不僅如此,漂浮式光伏投資成本比樁基式降低10%,而發電效率卻高了5%。未來,這里將建成36兆瓦海上光伏項目,每年可以發電5000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萬噸,相當于多植樹220萬株。而光伏發出來的電,就地用來制氫,解決了新能源的消納問題。
中國石化青島煉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項目管理高級專家梁峰介紹:“去年的12月份,我們組織中國石化的大連研究院,開發成功了海水制氫技術,光伏電站產生大量的綠電,作為海水電解制氫的能源,然后把綠電轉化成綠氫。”
目前,山東正加快建設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和海上光伏基地。向海要綠電,離不開上下游產業鏈的支撐。 眼下,在中加特電氣公司,工作人員正在對兆瓦級水下變頻調速一體機進行測試,它是海底電纜施工機器人的動力源。
青島中加特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檢驗工程師肖麟鈞:“具體模擬了我們的設備在深海500米以下五兆帕壓力的一個工作環境,它包含了這個設備的耐腐蝕性、耐壓性以及設備在海底帶電作用的一個狀態。”
海洋環境復雜多變,中加特的稀土永磁變頻調速一體機,將傳統驅動系統變壓器、減速機等五臺設備實現的功能,由一臺設備來完成,體積僅是原來的六分之一,綜合節能20%以上,在海底作業可靠性更高。
青島中加特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宋承林說:“傳統的電機設備轉速是每分鐘1500轉,負載轉速只有每分鐘幾十轉,有一個轉速差。我們把國家在稀土資源,還有技術方面的這種先進成果,我們集成到這種一體機的設計當中。稀土永磁的技術就可以做到把電機的轉速降到每分鐘幾十轉,和負載的轉速可以完美匹配。使原來在一個空調房里工作的設備,使它能夠長期可靠地工作在這種惡劣環境下。”
這款設備已廣泛應用于海工裝備、船舶、港口等領域,全國投入運行的幾千臺設備,綜合節能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3500萬噸。
以海洋電力、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加快成長,為山東海洋經濟注入活力。2024年,山東海洋經濟突破1.8萬億元,居全國第二位,比上年增長6.1%,海洋經濟對全省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達23.9%。15個主要海洋產業實現增加值8068.6億元,連續五年居全國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