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時評丨包裝“做減法”,文明“做加法”
海報新聞評論員 朱延魯
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中國快遞協會等共同發起倡議,呼吁反對商品過度包裝,倡導為商品包裝“瘦身”,推動綠色文明消費。倡議提出,當前,部分商家為追求所謂“高端”“奢華”的市場定位,在包裝上大做文章,層層套盒、冗余填充、貴金屬裝飾等現象屢見不鮮,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更扭曲了消費本質,助長了奢靡之風。
的確,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有些商品的實用價值有限,但包裝卻非常華麗,特別是那些主打禮品屬性的禮盒、套裝等。很多時候,包裝的成本甚至超過了商品自身的價值。而且,這些經過過度包裝的商品,往往售價明顯高于那些與之品質相同但包裝是簡裝的商品。此外,與紙袋、紙包等簡裝相比,華麗包裝更傾向于選擇實木、皮革、金屬、絲綢等回收難度大、降解成本高的材質,造成資源浪費、加重環境負擔的同時,甚至對環境造成永久性污染。
當然,商品過度包裝的現象在市場上屢見不鮮、層出不窮,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倡議書中提到的部分商家追求所謂“高端”“奢華”的市場定位外,過度包裝的商品比簡裝的商品利潤更高,對商家們來講,也是重要的驅動力。另外,有些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存在“包裝即品質,包裝越好,品質越高”的認知偏差,以及在消費和社交場景中的“面子心理”“包裝攀比”等,也都進一步滋生了商品過度包裝的市場土壤。再加上目前各類商品環保成本的分攤機制、相關標準中各項指標的可量化程度等仍存在優化完善的空間,這都會導致商品過度包裝現象的出現,或者削弱對這一現象的治理效果。
其實,最近幾年,我國在治理商品過度包裝上不斷完善政策規定、采取行動舉措、探索長效機制。202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商品過度包裝治理的通知》,明確了各部門和各階段的重點任務;2023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印發了《茶葉過度包裝專項治理行動實施方案》,并開展了為期一年的專項治理行動。與此同時,市場監管總局將食品安全和食品包裝同步抽查監測、將過度包裝納入網絡禁限售詞匯、加強網絡監測巡查等,都為有效治理商品過度包裝提供了有力保障。
必須承認的是,治理商品過度包裝現象是一項長期工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政策規定的剛性約束,也需要市場主體的主動作為;既需要消費觀念的深層轉變,也需要技術創新的持續賦能。此次中國消費者協會等共同發出的倡議,是對國家相關規定的有力呼應,也將進一步推動社會各界形成反對商品過度包裝的共識與合力,從而讓更多人參與進來、行動起來,讓綠色文明的消費新風吹遍市場中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