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時評丨完善婚育支持體系,需要更多新的探索與實踐
海報新聞評論員 朱延魯
最近幾天,關于多地發錢獎勵結婚的話題引發了廣泛關注與討論。據大象新聞等媒體報道,山西省呂梁市、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廣州市白云區龍歸街道南嶺村等地,都出臺了相關政策或方案,對符合條件的結婚登記對象給予一定的現金獎勵或禮金紅包。不同地方,額度從上千元到數萬元不等。
針對這種通過真金白銀鼓勵適齡人群結婚的做法,網友們觀點不一,有的表示支持,也有的認為作用有限。其實,對公眾來講,不管這項政策最終的效果如何,至少傳遞出一個積極的信號,那就是各地對年輕人婚姻問題的重視,以及為提高年輕群體結婚乃至生育的積極性,正在不斷作出一些新的探索與嘗試。
說實話,構建和完善全社會的婚育支持體系,打造對婚育更加友好的社會環境,需要這些新的探索與實踐。放眼全國,圍繞“婚育友好”,很多地方都推出了一系列創新性舉措。比如有的城市為了幫助年輕夫婦解決“安居”之憂,出臺政策保障其在公租房申請、租房補貼等方面享有優先權;有的城市打造出“婚育友好商圈”,聯合餐飲、酒店、婚紗影樓等商家,向新婚夫婦提供專屬的消費折扣與優惠套餐;還有的地方政府聯合互聯網企業開發智能婚戀APP等。具體到生育支持上,從政策保障到服務優化再到資源供給等,這些創新性舉措涵蓋的范圍更加廣泛。
憑借這些創新性的探索與實踐,全社會整體的婚育支持體系得到不斷拓展與完善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們的婚育負擔,影響著年輕群體的婚育觀念。但不可否認的是,給年輕群體婚育選擇帶來壓力與困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甚至是深層次的。這就意味著,要構建起更加完善的婚育支持體系,讓適齡人群在婚育過程中切實感受到便利與保障,就要將目前已經探索出的好經驗、好做法進行完善與推廣的同時,繼續在更多維度、更深層次進行新的探索與嘗試。比如在制度保障上,可以將短期激勵轉變為長期規劃,同時加強政策間的銜接配套;在資源投入上,可以加大公共資源的傾斜力度、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等。要知道,只有政策保障、資源投入、文化氛圍營造等形成更加長效的合力,婚育支持體系的“支持”作用才能真正得以發揮,人們特別是年輕群體對婚育價值的正向認知才能不斷得到深化與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