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江德斌 “不管企業發展是否需要,都要想盡辦法比拼專利比論文,能否產業化根本不重要”“項目評審走形式”……記者在國內高新技術企業采訪時,一些民營企業家和高校學者對當前一些企業的偽創新現象表達了不滿。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一些企業披著高科技和創新的外衣、行欺騙之實的偽創新亂象屢禁不止。(8月1日《半月談》) 有的企業每年都花費大量人力財力,請“寫手”代寫及購買專利;有的企業95%以上的專利就是一紙空文,根本無法產業化;有的專利代理機構平臺上交易的專利,七成都無法產業化;有人將他人產品貼上自己的品牌,搞所謂的“貼牌式創新”等,報道中諸如此類的“偽創新”,讓人大跌眼鏡。專家也指出,部分企業心態浮躁,不愿埋頭苦干,做基礎研究,而是一心想掙快錢,搞快餐式創新,用“偽創新”為自己貼金,進而套取國家創新政策資金,吸引更大市場投資及訂單。同時,高校、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又普遍不熟悉市場,往往固守“象牙塔”,搞閉門研發,導致專利與市場脫節,亦不利于產業化。
在筆者看來,要想終結“偽創新”,應當改革現行專利評估制度,以及相關的高新企業認定標準,不應僅以紙質專利數量為考量,還應組織專家進行實地實物審核,提升專利質量。要改變地方獎勵專利申請制度,將資源用在刀刃上,集中獎勵那些具有市場化開發前景,富有創意精神的專利。
相關部門還要防止各種“偽創新”鉆空子,嚴懲造假,營造市場化創新氛圍,讓發明專利在市場競爭中得到檢驗,以形成正反饋效應,讓更多個人、企業、科研機構自覺投入創新之中。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