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通訊員倪凌慧 王恩全
把轄區內每座建筑、每條街道、每個樓院的由來、文化發展史查實摸清;走訪302個80歲以上老人,收集了463張照片,把街道的興衰、發展、變遷以講故事(口述)的形式保存下來……6月25日,記者從市北區了解到,為推動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和城市歷史記憶保護,市北區即墨路街道確定了“慢步即墨路,讀懂青島城”和“百年老商埠,詩墨新街里”兩大主題,將歷史文化資源的摸排收集、整理匯總、載體建設有機融合,進一步發掘轄區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響“記憶市北”品牌,留住美好歷史記憶。
匯總每處老建筑形成檔案
即墨路街道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百年青島歷史文化的重要傳承地,是里院文化的集聚區。“即墨路街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擁有多個過百年歷史的文化資源。”即墨路街道辦事處主任張忠乾介紹,“百年港口”青島港、“百年海關”青島海關、“百年汽車站”館陶路汽車站、“百年中學”青島九中、百年老街”芝罘路、甘肅路等。
為留住老城歷史文化記憶,即墨路街道黨工委把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提到重要位置,2016年、2017年、2018年連續三年把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相關工作列入街辦實事。“近年來,街道房屋征收數量大,征收的房屋大部分作為歷史風貌建筑保留下來。”張忠乾說。
為了進一步傳承轄區歷史文化,街道對轄區內建筑、名人、經濟、歷史文化等訊息進行搜集、核實,對收錄的資料進行整理。還逐一匯總每一條道路上的老建筑資料,形成檔案,對81處歷史建筑進行了配圖詳細介紹。
訪談高齡老人留住城市印象
如今,很多年輕人對青島過去的歷史風貌和社會生活知之甚少,如何將這些歷史盡可能完整地保存下來?張忠乾介紹,隨著街道拆遷工作的大面積展開,許多生活在老城區的老人相繼搬遷和離世,為了搶救、留住街區歷史文化記憶,街道利用3個半月時間進家入戶采訪了302個80歲以上老人,收集了463張照片,把即墨路街道的興衰、發展、變遷以講故事(口述)的形式保存下來。
“他們當中有的是少年時代就來到青島當學徒的商人,有的是早期參加解放青島的老革命,有的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張忠乾說,在這些老人的記憶里,既有關于早期青島的民族工業發展,也有日占時期老百姓的悲慘遭遇,還有發生在里院的童年趣事。他們有的見證了老青島洋行的興衰,有的見證了小港碼頭的發展變遷,有的見證了青島文化名人的成長歷程……在此基礎上,街道專門聘請了專業文化傳媒公司,通過反復篩選對具有代表性的老人進行專業再錄制,制作了專題片《風雨百年即墨路》,最大限度地留住了“老青島”的歷史記憶。
整頓街區環境凸顯歷史符號
“大鮑島”是青島的古村落,也是青島市區的發源地之一。根據地名傳統,街道將吳淞路、市場三路、館陶路、聊城路圍合區域將取名為“大鮑島”,即墨路小商品市場、市場三路干海貨批發一條街等都是其組成部分。
為提升改善居民生活環境、重現“大鮑島”昔日風采,從去年起,即墨路街道聯合城管、交警、消防等多部門開展多次現場調研,確定了整治方案,通過大力推進違建拆除、整治亞美市場占路經營、拓寬車行道路、新建停車場等舉措,多管齊下實現了亞美市場周邊環境大提升。此外,在該區域內,街道統一設計經營門頭、打造民俗牌坊、設置石刻,將周邊環境建設整治與即墨路小商品市場統一風格,營造出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打造出古香古色的商業街區。
“即墨路街道本身處在老城區,有很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一筆極為寶貴的資源。下一步我們將緊緊圍繞打造記憶市北品牌,繼續充分挖掘利用街道的歷史文化資源,把承載著城市歷史文化和發展記憶的老街老路作為推動老城區復興、彰顯城市魅力的重要支撐,講好市北老故事,做好百年青島、百年即墨路文化的宣傳推廣。”張忠乾表示。
[編輯: 張珍珍]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