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成全世界免费高清观看,成全影视大全在线观看,日韩精品无码视频一区二区蜜桃

"記憶市北"民俗活動月啟動 老物件勾起滿滿回憶

2018-05-16 07:01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常女士帶來父輩的訂婚證。



  

老式電視機等物件滿滿的都是回憶。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濱

  青島解放前的訂婚證書、毛主席紀念章、停擺的舊鐘表、“電匣子”收音機、斑駁的舊糧票……5月15日,“記憶市北”民俗活動月啟動儀式暨水清溝街道“高手在民間”展示活動在海豐廣場舉行,活動收集展覽了居民家中頗具年代感的老物件,見證并記錄了過去幾十年間,大到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小到家庭生活、個人命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據了解,民俗活動月正式啟動后,剪紙、編織、扎染、戲曲、雜耍等百余場豐富的文化活動將輪番上演,持續至6月16日,市民可在家門口“看戲”。

  念想

  老物件勾起市民滿滿回憶


  活動現場,市北區水清溝街道62歲的張承貞展示的300多枚毛主席紀念章,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觀。這些紀念章都是張承貞已去世的婆婆從1965年開始收藏的,大都成套。其中,大部分為毛主席不同時期的頭像,還有新中國成立20周年的紀念章,很多都是夜光的。對于這些紀念章,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的張承貞一點都不陌生,“那個時候遇到大型活動或者毛主席發表語錄,單位都會發一枚。”張承貞說,當年佩戴紀念章是一件很光榮很時尚的事情,有的人衣服上會佩戴好幾個。這些具有年代感的紀念章引起了在場很多老人的回憶和共鳴。61歲的曲志夏回憶說,自己十歲左右的時候,還偷偷去摘過大人晾在外面的衣服上的紀念章,“因為太喜歡了,為了跟小伙伴顯擺,想要一下子戴好幾個。”

  在很多“50后”“60后”記憶中,物資匱乏的艱難歲月,總是與票證聯系在一起。展覽現場,以糧票為代表的種種票證,多數已經卷邊褪色,留下計劃經濟時代的斑駁痕跡。“那個時候,有錢都買不到東西,米面糧油布都是憑票供應,甚至肥皂、燈泡、暖水瓶都得有票才買得到。”71歲的居民馬松源說,縫紉機票、自行車票、電視機票更是珍貴無比。除了吃穿用度的各種票證之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流行詞“三轉一響”,也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和人民生活水準。“三轉”指的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一響”就是收音機,這四大件是當時一般家庭所能擁有的“最高財富”。馬松源當天就帶來了他1973年購買的“春雷”牌收音機,當時花了120元,是他在汽輪機廠上班的整整3個月的工資。到了1983年,當時又流行起了“燕舞”牌錄音機,馬松源又花320元買了臺錄音機,但這臺收音機卻舍不得扔,一直保留到現在。

  當天,馬松源還帶來一張用葫蘆切成兩半做成的瓢,“這張瓢少說也有七八十歲了,是我奶奶用的,后來傳給了我母親,我母親又傳給了我。”記者看到,這張瓢上已經被縫補了兩處,看上去頗有年代感。“我母親當時用的時候裂開了,舍不得扔,用線縫起來的。補完仍然很結實,我們一直用來舀水挖面。”馬松源說,到了自己孩子這一輩,都用塑料制品了,這張瓢也就成了他們家的棄之不用的老物件。

  當天在現場,還展示了上世紀80年代的老唱片、青島解放前的訂婚證書、手拉老風箱、老式黑白電視、老鐘表、老相機、手搖電話等上百種老物件,勾起了市民們滿滿的回憶,不少市民紛紛拍照留念。

  期待

  百余場文化活動輪番上演


  據了解,本次民俗活動月以“記憶市北 美好生活”為主題,旨在以豐富的文化活動形式展示市北深厚的文化底蘊,講好市北故事。民俗活動月正式啟動后,剪紙、編織、扎染、戲曲、雜耍等百余場豐富的文化活動將輪番上演,持續至6月16日,市民可在家門口開啟“看戲自嗨”模式。

  本次活動主要包括四大主題,即:“記憶市北”民俗活動月啟動儀式暨水清溝街道“高手在民間”展示活動,以講“記憶市北”、剪“記憶市北”、刻“記憶市北”、拓“記憶市北”、拼“記憶市北”等展示市北文化魅力;“記憶市北”文化講壇活動,邀請有關專家、學者以及轄區歷史文化愛好者,于5月26日和6月2日在中聯·自由港3樓文化空間,通過講座、論壇、訪談等方式,解讀“記憶市北”老街區、建筑、企業、老字號商鋪等城市文化符號,讓居民找回記憶;非遺進校園活動,組織轄區內剪紙、皮影戲、抖空竹等項目開展非遺展示、展演、展覽進校園活動,增強宣傳展示活動的互動性、體驗性;閉幕當天,海云廣場還將組織“記憶市北”文化市集,集中展示地秧歌、抖空竹、浮山大鼓、高蹺等非遺項目,“小畫家”們將在海云民俗文化街區進行“品記憶、畫街區”現場寫生活動,手工藝達人現場展示布藝、糖畫、玻璃畫等民間手工藝;端午節臨近,節日當天還將開展“我們的節日”包粽子、繡荷包等傳統民俗活動。

  此外,市北區各街道和社區還將深挖轄區民俗文化資源,組織開展各具特色的民俗主題展示活動,戲曲專場、皮影戲等24個街道活動和扭秧歌、抖空竹等97個社區活動也將輪番上演,為市民端出高品質的文化大餐。

  ■相關新聞 “書寫”青島記憶 剪出“百年歷史”

  □半島全媒體記者 肖玲玲 通訊員李晨 報道

  半島都市報5月15日訊 年代久遠的青島火車站、充滿異國風情的基督教堂……近日,在市南區湛山街道秀湛路社區民俗工作室,隨著一個白色卷軸徐徐伸開,幾座島城著名歷史古建筑映入眼簾。據悉,這是最近島城民間藝術家、秀湛路社區剪紙達人陳雪梅操刀原創的大型剪紙作品,該作品長3.5米、寬0.8米,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了青島一百年以前發生的歷史。

  與普通的紅色剪紙不同,陳雪梅的這幅剪紙作品呈深藍色,看上去別具一格。這幅長3.5米、寬0.8米的剪紙作品,從構思到出圖,前后耗費了陳雪梅20余天的時間。“畫面主體是一幅長長的畫卷,主題為‘百年記憶——青島’,無論圖還是文字都是用剪刀剪出來的,長卷周圍還有牡丹、菊花、蓮花等花團環繞。”陳雪梅表示,之所以選用藍紙創作,是想體現歷史的厚重感,顯得更加莊嚴肅穆。

  “陽光、沙灘、紅瓦綠樹,依山傍水、三面環海的天然優美環境已是青島的一張絢麗名片,然而一百多年前這里還是一座不足兩萬人的小漁村。”作品中,陳雪梅這樣“寫”道。她還在文字下方剪出了她心中舊時青島一角的模樣——綠樹與低矮平屋交相輝映,山海之間,一個擁有兩間茅草屋的農家院里,農夫剛剛打魚歸來,家人正在晾曬咸魚,周圍雞鴨啄食,好不熱鬧。

  作為一名“老青島”,陳雪梅深受“歷史迷”老父親的影響,從小就喜歡了解青島故事。“小時候就聽父親和老一輩講,現在抽空也去網上搜索學習,遇到同樣喜歡青島歷史的朋友和老人,也跟他們聊天。”就這樣,日復一日的積累讓曾獲青島“十大金剪刀”稱號的陳雪梅早早地萌生了創作的想法。“現在這個想法終于落實了。”陳雪梅說,她還計劃剪制一幅反映青島100年內歷史故事的剪紙,讓兩幅作品一起串起青島的發展脈絡,并以此到社區進行宣講,傳承青島時代記憶。

   [編輯: 張珍珍]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半島客戶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

  1. <strong id="eai4v"><strong id="eai4v"></strong></strong>
    <strong id="eai4v"></strong>

    <bdo id="eai4v"></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隆县| 东源县| 厦门市| 杭锦旗| 视频| 浙江省| 巴东县| 观塘区| 喀什市| 蓬莱市| 开平市| 普洱| 门头沟区| 宁晋县| 浦江县| 若尔盖县| 西安市| 泽库县| 河东区| 玉门市| 延吉市| 改则县| 锡林浩特市| 黑水县| 通化市| 定襄县| 潮安县| 台南市| 临安市| 平安县| 沂水县| 米易县| 措勤县| 阿坝| 呼伦贝尔市| 商城县| 普陀区| 怀化市| 如东县| 扎囊县| 永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