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市人大代表邢曉博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杰報道
半島都市報1月9日訊 近年來,隨著基本醫保覆蓋面的擴大和保障水平的提升,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得到了基本保障,但仍有少數需要急救的患者因身份不明、無能力支付醫療費用等原因,產生了醫療欠費的現象,也影響到患者接受妥善有效地治療。今年上會,青島市人大代表、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邢曉博就關注了這一現象,并提出了完善醫療救助服務體系、讓困難群體患者得到更完善救助、更多關注關愛的相關建議。
“醫生的天職是救死扶傷,醫院救治危急重癥患者,必須‘先救治、后付費’,這是毫無疑問的。”9日,邢曉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隨著我國醫療保障制度改革進程的加快和醫療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得到了基本保障,但他在調研中卻發現了另外一種現象——醫療欠費,這種現象已成為困擾醫院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邢曉博介紹,醫療欠費主要包括突發事件引起的欠費、醫療糾紛引起的欠費、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引起的欠費、惡意欠費等情況。邢曉博分析發現,根據大多數醫院的醫療欠費來源情況,急診科是“重災區”,“三無”人員是造成醫療欠費的主要群體。
對于這一問題,青島市衛計委、財政局、民政局、社保局、保監局等多單位,曾在2014年聯合印發了《青島市疾病應急救助實施方案(試行)》并設立了疾病應急救助基金。“但該方案和救助基金只解決部分人員的急救費用問題,后續的治療費及陪護費、伙食費仍無著落,仍得由各接診的醫療機構自行解決,且占用人力、物力和床位等緊缺的公共衛生資源。”邢曉博說。
為此,邢曉博建議,應大力完善疾病應急救助基金使用和后續保障措施,確保救助制度落實到位,讓這部分困難患者群體得到充分的健康救護以及生命關愛和尊嚴。各區市和街道基層衛生機構作為對市級救助基金的補充,可設立專項救助基金,形成多層次的救助力量,將救助制度做到位、兜住救助底線,且簡化申請程序。無力付費、逃費的病人不可能完全杜絕,這時候需要有“兜底線”的救助制度補位,讓醫護人員能不必煩心于醫療欠費問題,全力全心投入到患者救助中。而對于無人接管的患者,無需治療的轉至救助站,病情穩定需要后續治療的應先由當地公辦的醫養結合機構或公立社區衛生機構接收,做到醫療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邢曉博稱,政府部門也應從保障困難群眾醫療需求的“初心”出發,探索建立醫療救助與慈善事業的銜接機制,使慈善資源作為醫療救助的重要補充,充分吸納社會各界的力量,聚合發揮更大關愛、救助作用。為此,政府應建立激勵扶持機制,通過委托、協商、獎勵、補貼等方式,引導和鼓勵慈善組織開展靈活多樣的慈善醫療援助項目,最大限度發揮綜合救助的社會效益,鼓勵引導慈善組織開展補缺型和補充型醫療援助活動。
[編輯: 張珍珍]
相關專題:
2018青島市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