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學義
在開學的節骨眼上,教育部明確表態嚴禁任何網絡機構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無疑具有重要的提醒作用,對于各網貸平臺也敲響了警鐘。學校、家長和相關部門都應該打起精神,這也是不容推卸的責任。 9月6日,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趙建軍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根據規范校園貸管理文件,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為了滿足學生金融消費的需要,鼓勵正規的商業銀行開辦針對大學生的小額信用貸款。(9月6日中新網) 近兩年,部分大學生深陷網貸的泥潭,甚至有的因此而自殺,“校園貸”“裸貸”等也成為人們的心頭之痛。而今,高校又到開學季,在這樣的節骨眼上,教育部明確表態嚴禁任何網絡機構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無疑具有重要的提醒作用,對于各網貸平臺也敲響了警鐘。
事實上,教育部此次表態,也是對此前政策的一次高調重申。自去年以來,教育部和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出臺了很多措施、很多文件來治理校園貸的問題。尤其是在今年5月,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就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未經銀行業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禁止提供校園貸服務;且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業務,對于存量業務要制定整改計劃,明確退出時間表。
然而高壓之下,仍有一些網貸平臺迂回操作,玩弄起各種套路。比如,南京一女生近日在某美容醫院,僅僅10分鐘,就“被貸款”3.5萬元。此類“美容貸”即是校園貸的變種,把大學生當成“唐僧肉”,也說明治理之路仍任重而道遠。
此次明確表態之后,教育部應進一步發力,落實相關政策,讓那些尚未退出校園貸市場的網貸平臺趕緊退出,以絕后患。須知,以90后和00后為主的大學生群體,成長環境與上一代人有極大不同,他們更習慣電商消費模式。移動支付與互聯網支付的便捷,弱化了他們的貨幣概念,很多人也有分期消費的經歷。加上涉世未深、自控力差、消費欲旺盛,他們很容易陷入網貸之中。學校和家長都要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信貸風險意識,加強財商教育。
更為重要的是,相關部門必須盡快鏟除各種“套路貸”。一方面,要及時補上監管漏洞,嚴格區分合法借貸與金融詐騙,以實現精準打擊。另一方面,也要鼓勵正規的商業銀行開辦針對大學生的小額信用貸款,以此來澄清市場,滿足需求。
開學季,眾多大學生正站在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上,這是充滿新奇而又缺乏甄別力的時刻,決不能讓他們被某些網貸平臺引入歧途。此刻,明確禁絕網貸可謂正當其時,學校、家長和相關部門都應該打起精神,這也是不容推卸的責任。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