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潘立超
在青島,素有“海上鐵騎”美譽的市公安邊防支隊船艇大隊已成立15年了,今年39歲的市公安邊防支隊船艇大隊大隊長劉增祥在巡邏艇上已度過了15個年頭,15年來,一代代船艇官兵換了一批又一批,劉增祥一直堅守在巡邏艇上,通過海上治安維護,出海船舶例行檢查、搶險救援、新學員培訓等方式,守衛著這片蔚藍色的海疆,守護著島城沿海一線的平安,他培養的船艇兵,更是走出青島,前往利比里亞和湄公河執行任務。半島記者近日從邊防部門了解到,隨著青島邊防支隊首艘318B型巡邏艇已經完工下水,劉增祥和他帶領的戰友們,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劉增祥和戰友們正在海上進行執法檢查。
暈得感覺膽汁都要吐出來 近期,在青島某港口,市公安邊防支隊船艇大隊的官兵們要出海執勤了。劉增祥像往常一樣,和艇員們一道駕駛著巡邏艇出海執行海上安保任務。登上巡邏艇后,腥咸的海水夾裹著陣陣涼風,讓人暫時忘記了夏天固有的潮濕、悶熱。在與劉增祥攀談中得知,青島邊防支隊船艇大隊成立于2002年。在船上幾乎日日吹著海風,夜夜枕著波濤,吃喝拉撒都在船艇上,這是船艇大隊官兵工作、生活的真實寫照。
由于海上風大浪大,巡邏艇在海面上只要一停下,就上下顛簸得很厲害,記者在艇上呆了半個小時就已暈頭轉向,但是劉增祥卻能與船員們談笑風生,并且還能在顛簸的船上如同在平地上走路一樣。經過交流記者了解到,劉增祥是天津人,在交談過程中,口音中帶著濃厚的天津味兒,說起剛開始在海上執行任務時,劉增祥說也是有些不堪回首:“我上學的時候學的是船舶駕駛專業,雖然有一定基礎,也在船上實習過,但實習時間很短,真正開始在海上工作的時候還是很不適應,暈船暈得很厲害,感覺膽汁都要吐出來了,吐到整個腦子都麻木了,但是時間長了之后,還是努力克服了這些困難。現在很多新戰士進來也是暈船,發燒,我也會把當年我的經歷告訴他們,教他們怎么克服這些困難,比如吃一些暈船藥,或者到甲板上透透氣等等,一般經過一段時間適應之后就會慢慢變好,有時候一出海就是一兩個月,因此克服暈船是海上執法的基礎。”
劉增祥望著他和戰友們守護的這片海。
■執法故事
“小心才能駛得萬年船” 在這15年間,劉增祥和戰士們執行了數不勝數的任務,海上治安維護,出海進行船舶例行檢查、搶險救援、海上比武練兵、新學員培訓等等。“我們的堅守就是為了島城沿海一線的海上安全,再苦再累心也甜。”市公安邊防支隊船艇大隊大隊長劉增祥說。僅在2016年,光邊防船艇大隊共救助遇險游客70余人,出航200余天,航程近500海里,航時近1000小時,處理海上治安案件100余件。
據了解,公安邊防官兵在島城沿海是“逢船必檢”的,雖然大多數船只都是配合執法的,但由于執法區域是在海上,在執法過程中有著各種不確定的因素,尤其是海上風浪很大,一些漁船的船主也會借著自己‘水性好’,在執法過程中并不是很配合,甚至還有抱著僥幸心理,抗拒執法后逃逸的情況出現。這就需要邊防官兵們與這些非法船只進行斗智斗勇。
在出海的時候,海情、浪情、風情、船情都要考慮在內,這一船人的安危都在我的掌控當中,在船上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除了開船,還要負責船只的維護、補給,還有船員的精神狀態也要掌握,因為在海上漂的時間長了,船員們的孤獨、疲憊也很容易影響駕船技術,出一次海,要綜合考慮的因素太多了。還是那句老話‘小心駛得萬年船’,說得一點也不假。在船上的任何決策,都要對這船和人負責,真的是應了那句老話。”劉增祥說起這么多年的海上經歷,對于這句經典老話深有體會。
劉增祥(中)在巡邏艇上指揮海上執法。
小艇為躲避檢查加油狂奔 劉增祥說起最為驚心動魄的一次執法,是在2016年4月份,當時在青島二浴附近海域查處涉嫌非法經營的游艇時,一艘小艇見了公安邊防部門的巡邏艇不但不停船接受檢查,見到邊防官兵即將登船檢查的時候,就駕船掉頭逃跑,在海上玩命飛奔。“對方開得很快,從二浴跑到棧橋附近,然后又往黃島方向跑,我們的巡邏艇一直追著,而且在巡邏艇上清楚地看見,他們在小艇上加了一桶油,隨后繼續跑。”
面對這種情況,劉增祥駕駛著他的巡邏艇也是一路緊追不舍,經過一天的圍追堵截,憑借著對海上地形的熟練掌握,最終將這艘非法船只逼入了竹岔島附近海域的一處礁石區,那個時候已經到了晚上,經過多次喊話,對方依然專門穿行在漁網、養殖箱、礁石區之間,依然抱著僥幸心理試圖與邊防巡邏艇“躲貓貓”。
為了避免觸礁,邊防官兵調來三艘摩托艇協助追擊,并打開喊話器和爆閃燈,經過一天的斗智斗勇,最終將對方逼入海邊的一處死角,對方被逼入絕境,邊防官兵終于登船檢查,經查,這是一艘新游艇,沒有辦理船舶戶口簿,駕船男子也沒有船民證,這艘快艇雖然噴涂了船舷號,但邊防部門的數據庫里卻查無此船。最終相關部門依法對其作出了處罰。“當時在船上的壓力真的很大,抓住那艘船的時候,已經到了深夜,海上風浪很大,船在礁石區附近也不能亂跑,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觸礁遇險。”說起那次海上執法,劉增祥還是心有余悸。
海上搜船真如“大海撈針” 在茫茫大海上,由于不可控因素太多,往往會有船只因為惡劣天氣或者機械故障導致無法靠岸,這個時候就需要邊防船艇大隊的官兵們出馬了:“在2007年的時候,一艘船在海上給我們發出求救信號,他們說在海上遭遇大霧,并且船只出現了機械故障,只好向我們求助……”劉增祥說,當時求救的船員遇到危險之后,就只提供了一個經緯度,而且周圍除了茫茫大霧和大海之外并沒有任何的參照物,也無法拋錨固定船只,只能通過手機進行聯系,情況十分危急。
面對這種情況,劉增祥依然帶著他的巡邏艇出海,并且在海上發出各種信號與對方取得聯系:“海上搜救和陸上搜救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在陸上當你告知求助者不要再動的時候,他們就只需要原地等待就行了。但是在海上還有風浪,船還會隨著風浪漂蕩,并不是一個固定的點。海上的求助者提供的參照物信息往往就是一片茫茫大海,海上的信號也很差,很多時候救援難度比在陸上大多了。當時就根據對方提供的信息推算出大概的位置,霧很大,我們也只能慢慢地開,然后用特殊的燈光、喊話器以及警笛等不停地發出信號,在迷霧當中尋找,讓對方在海上看到我們發出的燈光之后再跟我們聯系,對方的手機電量有限,只留下一個手機開機,以輪流使用延長通訊時間,只留一個能確定位置的就行了。
最后經過一整天的尋找,對方終于在電話當中說聽到了我們的警笛聲,我們靠近他們之后終于找到了迷路的船員,還算是有驚無險,那幾個船員身體并無大礙,最后用拖船順利把他們拖了回來。”
榮光
“徒弟”至今還在護航湄公河 在執勤期間,劉增祥也開始注重對于新船員的培養,很多船艇都交給新船員來駕駛:“現在的船舶技術發展得很快,我們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到了實際應用當中往往已經不太一樣了,所以也要求我們要不停地學習充電,然后再來培養新人,而且每艘船的性能也是不一樣,包括新舊程度、維護難易度、發動機類型還有船員水平等等都有差異,這些都需要進行培訓。壓力最大的時候,是在大約十年之前的奧帆測試賽,當時要負責賽場周邊海域的治安維護工作,那時我還算新手,在海上搞這么大的賽事,之前沒有任何經驗,三個多月沒有上岸,一直在船上堅守,生怕出現險情,經過這么多年的磨合,現在的海上治安體系也是越來越成熟。”
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巡邏艇上的艇員換了一代又一代,而劉增祥還一直堅守在艇上。據了解,劉增祥之前帶過的船艇兵,個個都是好樣的。
除了守護奧帆賽場之外,船艇戰士金浩圓滿執行赴利比里亞維和防暴隊的光榮任務凱旋,因為素質過硬,2016年又光榮地成為了公安部常備維和警隊的一員,續寫著自己的藍盔維和夢想。
船艇戰士宮汝迪因為素質過硬抽調到云南邊防總隊,一直到現在還在執行湄公河護航任務,考上軍校、立功受獎、退伍回到地方建功立業的更是多得記不清楚有多少了。講到這里,洋溢在劉增祥臉上的滿是自豪與榮光:“很多時候,管理也是一門學問,在海上,既要保持船員們的紀律性,也要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還要積極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要這些因素之間維持平衡,現在艇員培養的體系也是越來越成熟,根據我們內部的培訓體系,差不多3個月就可以培養出一個新艇員”。
半島記者近日從邊防部門了解到,目前青島邊防支隊首艘318B型巡邏艇已經完工下水,更加注重實戰化,劉增祥正在對相關船員進行傳幫帶的培訓,踏上了新的征程,構筑起海防牢不可破的銅墻鐵壁。
提醒
出海垂釣,這些事項要注意 在執勤結束返回港口后,所有的艇員都已經下船,但是劉增祥還留在巡邏艇上,對巡邏艇上的各種設備進行檢查,劉增祥說,每次出海執行完任務之后,這是必須要做的工作,因為出了海之后如果船出現問題,往往會追悔莫及,所以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市民也越來越熱衷于駕船出海垂釣。對于出海垂釣應該注意的事項,劉增祥提醒廣大垂釣愛好者,乘船出海前一定要注意天氣和海況,海上作業要穿著救生衣攜帶導航通訊裝置,盡量避免安全隱患,確保生命財產安全。如果發現情況不對,要在第一時間確認自己的位置,同時保持通訊暢通,方便救援人員聯絡救援。除此之外,還要攜帶船民證和船舶戶口簿,如果沒有的話,后果也將挺嚴重。
記者從公安邊防部門了解到,根據2011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山東省沿海船舶邊防治安管理條例》,任何出海船舶都要有出海船舶戶口簿,船上所有的人都必須辦理出海船民證并且隨身攜帶,在辦這些證之前,需要先到漁政部門辦理船舶所有權證等其他相關手續。去年9月1日至今年5月1日,光市南邊防大隊就一共查獲了130艘沒有攜帶船舶戶口簿的船舶,二百多名沒有攜帶船民證的人員依法接受了處罰。
劉增祥說,跟平時開車需要駕駛證一樣,開船同樣也需要相關證件,正常情況下,釣魚船辦理船舶戶口簿前,船長都要培訓,相關的船舶和游艇也要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另外還有對船舶行駛的海域進行報備,只要是手續齊全的話,出海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乘坐沒有辦理船舶戶口簿的“黑船”去海釣,未經培訓的船長不僅技術存在隱患,還可能把船開到巨輪的航道上,很容易被撞翻。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