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在“科技三會”上,
習近平總書記向科技界發出號召:
“要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當前國家實驗室正成為,
主要發達國家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的重要載體。
黨的十八大作出“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
把經略海洋確定入“兩個百年”“中國夢”的進程中。
山東、青島率先而為,
全力以赴支持建立海洋國家實驗室,
至今已累計投入21億元,
僅青島投入就有17億元。
就在前不久,
劉延東副總理專門到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視察。
自2013年試運行以來,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成績斐然,
多項成果“全球第一”!
這不,在6月11日,
這個國家實驗室登上了人民日報頭版。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效果圖
國之重器
吸引世界目光
6月9日16時35分,載著第一次深入海底現場觀察的科學家,載著深海海參、近底海水、巖石、沉積物樣品等深海信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6488米的雅浦海溝深淵區回到海面。24分鐘后,“蛟龍”號回到“向陽紅09”科學考察船,完成了其自2009年8月出海以來的第150次下潛。
在此之前的4月底,“蛟龍”號下潛初探南海中部海山鏈區的珍貝海山,拍攝了大量海底高清視頻照片資料,系統獲取了玄武巖、沉積物、近底海水和生物樣品。這是我國首次沿南海海山剖面自下而上進行系統觀察和取樣,對開展新生代南海海山鏈成因、南海構造演化,以及南海生物多樣性研究意義重大。
蛟龍號攀登南海珍貝海山后獲取的玄武巖、珊瑚等地質與生物樣品
從南海50米海試起步,到馬里亞納海溝7062米的跨越;從太平洋底的海山、海溝,到印度洋底的大洋中脊,“蛟龍”號的一舉一動,吸引世界目光,更時時牽動著山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的神經。
實力雄厚
已建成8個功能實驗室
海洋科研需要物理、生物、地質、工程等眾多學科門類深度協作,作為我國重要海洋科研基地,青島的海洋科研力量雄厚。然而,時光倒流到5年前,這些機構卻隸屬于不同部門,長期單打獨斗,擰不成一股繩。2000年,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5家駐青機構,聯合向科技部提出建設海洋國家實驗室的申請,引起中央高度關注。山東省和青島市主動作為,率先啟動基礎設施建設。2013年,海洋國家實驗室獲科技部批復試點運行。在部省市大力支持下,2015年10月,海洋國家實驗室正式啟用開園。截至目前,山東省、青島市累計投入21億元,其中青島市投入17億元。
走進即墨鰲山衛的海洋國家實驗室園區,處處生機盎然。園區占地640畝,基礎建設累計投入13億元,總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目前,海洋國家實驗室已建成8個功能實驗室、5個聯合實驗室、1個開放工作室、3個大型科研平臺等多個科研單元。其中的科學考察船共享平臺,擁有“科學”號、“東方紅2”、“東方紅3”(在建)等一支覆蓋近岸、近海、深海、遠洋的大型綜合科考船隊,以及“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和4500米級無人遙控潛水器。
“打個比喻,實驗室搭建的平臺類似國家大劇院,科學家在這個一流的舞臺上既可以是個人表演,也可以是參加到團隊表演。”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主任吳立新說,“如這次‘蛟龍’號的開放共享潛次,國家實驗室面向全國設立專項經費來支持潛次,科學家可以做到‘拎包入潛’,開展相關研究。”
海洋國家實驗室園區
開放協同
保障實驗室國際化
在管理模式上,海洋國家實驗室建立理事會管理、學術委員會指導下的主任委員會負責制,理事會由國家11個部委、山東省、青島市及相關科研機構、特邀專家組成,其中科研人員比例超過50%,政府部門不干涉科研方向和具體操作,只提供行政資源支持,科研人員的話語權起決定性作用,科學家的意見得到充分尊重。
按重大任務需求,海洋國家實驗室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經費管理由其完全支配,根據科研項目需求邀請不同單位相關領域的一流專家組建科研團隊,根據項目需要可流動到國家實驗室工作,項目完成后仍然回歸原單位,即“做事不養人”。對入駐的科研團隊實行契約化管理和雙聘制,即由原單位負責相關人員福利待遇,項目期內的工作績效由實驗室負責考核發放,項目成果第一位署名原單位,第二位署名海洋國家實驗室。
“以開放與協同為中心的‘做事不養人’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實驗室的國際化。”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管華詩說。
運行一年
步入世界同領域先進
海洋國家實驗室運行短短一年,已取得多項全球“第一”:構建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區域海洋定點長期觀測網——“兩洋一海”潛標觀測網,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對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蓋及完整監測;在國際上首次開展全球空間分辨率約為1公里的海浪模式研究,該成果入圍2016年計算機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的候選;建成全球海洋科研領域最快的超算平臺,每秒運算速度可達2600萬億次;建成我國在世界發達國家和海洋強國設立的第一個科學研究中心——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
此外,還與俄羅斯、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合作,開展白令海、安達曼海等從北到南廣闊海域的海洋地質調查研究,首次全面獲得這些海域的沉積物樣品、溫鹽深和懸浮體資料,使我國成為目前國際上唯一系統擁有這一廣闊海區樣品和資料的國家。
這標志著,作為我國海洋科技的“國之重器”,海洋國家實驗室已步入世界同領域先進行列。
吳立新認為,管理體制上的“去行政化”,運行機制上的“協同與開放”,是實驗室取得豐碩成果的重要原因。
眼下,海洋國家實驗室眾多科學家正聚焦“透明海洋與國防安全”、“藍色生命與生物資源安全”、“海底過程與能源、礦產安全”、“深海與極地極端環境研究”、“健康海洋與生態安全”等五大科研任務,搶占新一輪全球深遠海競爭制高點,為國家國防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