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萊西適宜的氣候條件 ,河北人馬俊山傳承家鄉“宮面”的傳統手工技藝,選用高筋小麥粉,自然發酵,經過10多道工序純手工制作,生產出的面條無添加 、筋道、條細、口感爽滑 。近日,記者來到望城街道辦事處合肥路上的青島旺誠宮食品有限公司,在總經理馬俊山的引領下,探訪了手工抻面的制作工藝與基本流程。
10多道工序手工抻制 馬俊山告訴記者自己是河北人,在涉足過外貿、家紡等行業后,2010年,他把創業的焦點指向家鄉特色小吃——“宮面”,依托萊西適宜的氣候條件,成立青島旺誠宮食品有限公司,堅持應用傳統手工技藝,并在傳承中創新,目前公司已打造出“朕喜歡”系列手抻空心面。談起自己的創業歷程,馬俊山說:“我們致力于將古法手工抻制的技藝傳承發展下去,讓手抻面條端上大眾餐桌。”
馬俊山告訴記者,手工面條的制作需要10多道工序。做面條真的有這么復雜嗎?帶著這個疑問,記者來到生產車間一探究竟。
換上專門的服裝,一打開車間門,一幕幕“面條瀑布”映入眼簾,湊上前去仔細看,面條很細,卻也根根分明,一根面的直徑僅有0.5毫米。車間里師傅們已經開始“上竿”了,有條不紊地將之前搓好的細條纏到兩根竹竿上。“‘上竿’最關鍵的就是要‘勻’,之后抻出來的面才能粗細均勻、不斷。”60歲的王師傅會這門手藝已經30多年了 ,他告訴記者,手工抻面工序多,而且環環相扣,要求制作者不能有絲毫馬虎,一道工序不嚴謹,就有可能最終做不出合格的面。
馬俊山之前在家鄉跟自家叔叔學過做面,對各道工序上手就來 ,他一邊演示一邊向記者詳細解說。第一道工序是和面,師傅們從早上3點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面和好后,需要醒兩個小時。
面醒好后,前后需要進行3次搓條。搓條后,需要將搓好的條小心翼翼地盤在面盆中,這一步驟叫繞條,主要是為了醒面。
在細條醒好后,就該上竿了,將細條纏到兩根竹竿上。隨后將纏滿細條的竹竿放到熟化箱里繼續醒。再次醒完后,就要抻面了,將纏滿細條的兩根竹竿慢慢分開、拉伸,拉到3米多的長度。
下一道工序是晾面,這個步驟對天氣要求非常高,太陽照射要充足,如果遇到陰天,師傅們就得打開風扇吹,但5分鐘后需要立即關窗回潮,慢慢干,不然之前所有的努力全部化為泡影。經過陽光充足照射,第二天下午3點左右,就可以收面了。最后將面條切成段,整個制作工序才算完成。
每一根面條都是空心的 “每一根面條都是一件工藝品,做起來跟繡花似的。”馬俊山將一把面條拿給記者看,雖說面條直徑僅有0.5毫米,但仔細觀察面條的橫截面就會發現,每一根都是空心的。
和其他手工面相比,馬俊山生產的手抻空心面有著獨特的地方。在原料方面,手抻空心面需要沒有任何添加劑的面粉,哪怕是添加了一點東西,空心面就做不出來 。“我們選取高筋小麥粉作為原料,這種面粉,選取的是小麥的麥芯部位,面筋質量好,蛋白質含量高。口感勁道,麥香濃郁,久煮不爛,不混湯。”
發酵方式上,馬俊山采用自然發酵,利用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進行發酵。“谷類靠天然野菌種自然發酵,發酵過的面食松軟并且容易消化,礦物質在酸化的過程中能被吸收、利用。發粉與市面上賣的酵母菌可沒有這樣的功效。”馬俊山介紹,自然發酵產生的氣泡,隨著面的拉抻變細,使面條成空心。這樣的面條,吃在嘴里,才勁道美味。
面向不同人群研發新口味 為使手抻空心面這一營養美食進入千家萬戶,創業之初,馬俊山到各地跑市場,推出免費試吃、工廠參觀等宣傳活動,期間也碰了不少壁。“一開始很多人不了解,感覺面條能有什么大文章。于是我就一次次地推介,光是青島海信廣場就跑了4趟,品嘗了面同時深入了解到制作工藝后,廠家最終同意入駐,市場也就一步步打開了。”截至目前,青島旺誠宮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手工面已通過譜尼國際檢測等各項權威認證,“朕喜歡”系列手抻空心面獲第十三屆山東省旅游商品創新設計大賽銀獎。現在公司手抻空心面年產量50多噸,主要向京津冀等大城市銷售。同時,馬俊山帶領車間師傅們在對傳統技藝的保護和傳承中開拓創新,面向老人、孩子、女性等人群,研發秋葵、南瓜 、紅棗 、菠菜、菊芋等多種口味新產品。
文/圖 城市信報記者 丁一 通訊員 徐亞曉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