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報訊 近日,河西街道臺柳社區居民和博文小學學生來到街道文史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回顧600年老村莊的歷史變遷。據介紹,河西街道有7個自然村,大部分村莊歷史可追溯到明朝,所有村莊先后進入舊城改造。該街道建成近千平方米的文史館,從各個老村莊征集來大量文史實物資料,將7個老村莊的歷史濃縮其中,給已經搬入新高樓的居民留下村莊記憶。該文史館已被轄區小學確定為學生教育基地。
文史館成教育基地 上午9時許,50多名臺柳路社區居民和博文小學學生來到河西街道文史館,在此感受轄區7個老村莊的歷史變遷。記者在現場看到,文史館總共分為兩層,一樓綜合展區主要以圖片形式,通過文化、生活、經濟等5個板塊,講述街道7個村莊的歷史和生活變化。二樓展廳按河西、河崖、大山、雙山等7個村莊分類,以各個村莊不同特點,匯集了村莊改造前老村民使用的各種老物件,在此讓人身臨其境感受當年村民的生活氣息。據介紹,該文史館目前已經成為轄區小學的學生教育基地。
村民捐出“傳家寶” “這個花轎是村民家中保存多年的‘傳家寶’,聽說要辦老村莊文史館,老人免費捐贈出來。”在二樓展廳中,一個裝飾精美的花轎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這個花轎兩側描繪了龍鳳喜字,轎子周身鑲嵌了繪有古代戲曲人物圖案的玻璃,外面既看不到轎子里面,又不妨礙轎內采光。文史館講解員告訴記者,這個花轎有上百年歷史,最初是村里一個專門操辦婚嫁喜事商戶的物件,鄉村四鄰的新媳婦都是坐著這個花轎出嫁。后來這個花轎被老村民分拆,當做“傳家寶”藏在吊鋪上保存下來。籌建文史館時,老村民主動將這個“傳家寶”捐贈給展館。
展館濃縮村莊歷史 據介紹,河西街道有河西、河崖、華光、大山、雙山、保兒、小水清溝等7個城中村,大部分村莊歷史悠久,有的建村歷史可追溯到明朝。“我們雙山村就是永樂年間建的村,保兒村是乾隆年建村,這在《嶗山縣志》都有記載。”83歲的袁大爺是雙山村的村民,老人告訴記者,相傳他們村是永樂年間范氏和唐氏從云南遷至雙山東側,取名“范家口”,不久更名為“唐家口”。上世紀30年代,因村后有兩座山峰,就以地理特點改名為雙山村。“我們把每個村子的來歷和故事,都在展館中體現出來。”展館講解員介紹說,2008年前后,7個城中村全部納入舊城改造項目,老村民現在已經住進高樓新居。文史館建成后,許多老人專程趕來,在這里回味當年的村莊記憶。(記者 趙健鵬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