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韓金惠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個道理在網絡時代尤其需要重申。人人都應有一顆“網聞求證”的心,因為不實信息一旦發布,并引起輿論強烈反響,即便事后進行更正澄清,也不能消弭已經造成的不良影響。 近日,網上熱傳一段“車禍”視頻:一個小女孩開玩具汽車不小心撞到一位老人,結果老人坐地不起。很多網友指責老人“碰瓷”,但記者調查發現,此事發生在重慶巫山,老人已78歲,倒地前被玩具車擦到過,女孩父母第一時間將老人送醫檢查,確診橈骨骨折。目前,老人正在醫院接受治療,女孩家屬提出找護工護理,卻被老人婉拒。(3月24日中國網)
“新聞反轉”是當前這個信息時代常發生的事,這一次面對“玩具車撞倒老太”事件,很多人犯了同樣的錯誤。女孩玩玩具車,不小心撞到了老人,老人被送往醫院,確診為骨折,這一切都合情合理。偏偏一位目擊者的簡短視頻,被各大媒體網站貼上“碰瓷”的標簽大量轉載,讓公眾對此深信不疑。我們的信息傳播出了什么問題?都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第一個將視頻貼上“碰瓷”標簽的人,怎么就不能去問一問,了解一下究竟是什么情況,反而添油加醋歪曲事實,將老人陷于不義呢?
沒有經過深入調查就隨意發布消息的首發者,必須承擔主要責任。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的當下,人人都可以將拍攝的照片、視頻或撰寫的文字發到網上。于是,很多人習慣于遇事隨手拍并上傳至網絡,卻沒有深入調查核實的意識,缺乏責任心,于是,一些連基本要素都不完整的新聞事件在網上流傳開來。而這樣的新聞一旦被各大媒體轉載,不僅會誤導公眾,還會對當事人造成傷害。對于這些隨心所欲的網友,應該給予一定的懲罰。其實,按照《刑法》的相關規定,對于部分網友發布、捏造與事實不符的情況,如果情節嚴重構成誹謗罪,是要為此承擔刑事責任的。
其次,面對網絡傳聞,公眾也缺乏一顆求證的心。作為二級傳播者的廣大公眾,有多少在轉發、評論之前慎重思考了呢?以“玩具車撞倒老人”事件為例,很多人只是隨手一轉,隨口一評,不假思索甚至還帶有一絲泄私憤意味地指責被撞的老太。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人們更加不愿意去尋求真相,結果只會造成更大的誤解和誤傷。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個道理在網絡時代尤其需要重申。在撲朔迷離的信息充斥下,很多時候,人們習慣于用慣性思維和刻板印象去推測結論,尤其是搭上“碰瓷”之類的敏感問題,更是迫不及待地進行定性。但是,不實信息一旦發布,并引起輿論強烈反響,即便事后進行更正澄清,也不能消弭已經造成的不良影響。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