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進入4月以來的三場及時雨,暫時緩解了趵突泉的水位危機,但年復一年的“保泉焦慮癥”依然折磨著泉城人的神經。如何拓展大思路,做好水文章,保證泉水正常噴涌,實現城市與生態的完美和諧?啟動北湖片區拆遷工作,開挖北湖及河道;推進白泉濕地公園建設;繼續推進水生態城市建設和啟動海綿城市建設等,就成了濟南2015年最值得期待的三個“水猜想”。
□本報記者 晁明春
“推進白泉濕地公園建設”
“推進白泉濕地公園建設。結合新東站規劃調整,開展項目立項和整體規劃設計工作;開展核心區域一期土地流轉、地上物拆除和環境整治等工作,適時開展基礎綠化、水系整理等保護性工作,為工程建設全面展開奠定基礎。”
3月22日,濟南市城市園林綠化局向社會公布了2015年啟動實施的“七大工程”,其中,推進白泉濕地公園建設成為實施市級公園建設提升的主要內容之一。
白泉泉群位于濟南市歷城區鮑山街道辦事處和王舍人街道辦事處轄區內,是2004年頒布的《濟南市名泉保護條例》中濟南市十大泉群之一。根據歷史資料記載該泉群共有名泉19處,現存15處名泉,列入《濟南市名泉保護條例》“名泉錄”中的名泉有白泉、華泉、飲馬泉等10處。近年來,東部地區減少了地下水的開采,白泉泉群的水量有較大恢復。
“建設白泉濕地公園不但能挽救瀕臨停噴的白泉泉群,還將為濟南增加一處特征最明顯、離城區最近的濕地公園。”專家們多年來一直呼吁。白泉濕地公園項目從動議到行動拖延數年,其主要原因是白泉濕地在新東站規劃區內。一直到去年2月,濟南市園林部門對白泉濕地公園的設計方案進行招標,白泉濕地公園項目才有了實質性進展。
去年10月和12月,濟南市先后進行了兩次白泉濕地公園建設項目啟動環境影響評價。按照規劃,白泉濕地公園劃分為入口服務區、名泉及歷史文化觀覽區、風物民俗及原生濕地游賞區、生態游趣休閑區、外圍生態保護區五大區域。項目施工期約24個月,計劃2016年底竣工驗收。
開挖北湖及河道
“怎么小清河和水屯路之間完全變成了一個房地產開發項目,傳說中的北湖沒有了嗎?”看到小清河南路旁邊富麗堂皇的房地產銷售中心,不少市民感到疑惑。
濟南市城市園林部門今年啟動實施的“七大工程”,回答了市民的疑問:“啟動北湖片區拆遷工作,開挖北湖及河道,完成歷黃路兩側的道路綠化建設;編制和完善華山生態濕地規劃設計方案,辦理立項審批手續;非遺片區主要開展南太平河專項規劃工作”等,是濟南市今年新區綠化工作的重要內容。
在大明湖同一軸線上開挖北湖,豐富泉城北部的自然景觀,是規劃大師吳良鏞先生的杰作,也是濟南市打造“環城公園——大明湖——小清河——華山”黃金旅游景觀帶的重要一步。目前,環城公園到大明湖通航已經實現,小清河到華山的河道也已基本具備通航條件,華山歷史文化公園的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特別是去年,隨著濱河集團、濟南廣播電視臺與海爾地產集團正式簽約組建海爾·濱河傳媒集團,拉開北湖片區大規模開發的序幕后,推進大明湖至小清河連通工程已迫在眉睫。
按照濟南市此前多次論證過的在水屯路西側新開挖一條河道,從而連通大明湖至小清河的中線方案,通航線路大致是:南起大明湖北側,利用現有的西濼河至膠濟鐵路北側后設船閘,向東北方向開挖新航道(即中濼河),穿過北園大街,在水屯路西側繼續新開挖航道直至北湖(小清河),全長約2.2公里,其中新開挖河道長約1.8公里。未來游船可從護城河經大明湖、北湖、小清河,直達華山腳下。
根據北湖初步規劃,設計總用地27.5公頃,水體面積約為11.26公頃。其中北湖北岸將建海爾兄弟文化主題公園,南岸將引入濟南電視臺打造泉城文廣中心,建 設400米高的“傳媒塔”。
去年11月份,濟南市建設部門已經對大明湖至小清河連通工程涉及范圍進行了凍結。“如果說此前由于北湖片區還處于待開發狀態,開挖河道又面臨著拆遷及橫穿鐵路橋和北園高架橋難題,那么現在,開挖北湖的條件已經成熟。”今年3月2日召開的天橋區科學發展總結表彰大會傳出消息,天橋區將舉全區之力發展北湖,用3至5年時間,將北湖打造成省城新的旅游休閑中心、商務辦公中心和智慧生活中心。
建設水生態城市和海綿城市
“這雨,怎么就不能再下大點呢?這樣就不用再為各大泉群面臨停噴而揪心了。”4月18日上午,黑虎泉邊,提著水桶等著接泉水的市民老張仰臉望著飄飛的雨絲,滿眼溢滿期盼。
人努力,可還得天幫忙。這是濟南泉水噴涌的一個“死穴”。濟南是資源型缺水型城市,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639毫米,水資源總量17.48億立方米,可利用量11.56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的1/7。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到2020年預計全市總人口將達到840萬人左右,用水總量將達到21億立方米左右。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需要大量調引長江、黃河等客水。
“而這也是為什么濟南市總要在‘保證泉水常年噴涌’這句話前面加上一個前提‘正常降水條件下’的主要原因。”專家們呼吁,加快水生態城市和海綿城市建設,早日去掉“正常降水條件下”這個前提。也就是說,爭取在任何降水條件下,濟南的泉水都可以實現常年噴涌。”
2013年,作為全國首個試點城市,濟南市著手實施創建國家級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力爭逐步實施各個水源地之間的連通,形成可以相互調節、相互補充、相互置換的水網體系。特別是隨著長江水的到來,濟南已初步形成了長江水、黃河水、地下水、地表水和非常規水“五水”統籌的局面,如今正全力推進臥虎山、錦繡川、興隆、漿水泉、龍泉湖等五庫連通工程建設。
特別是今年2月,濟南市又提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通過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積存、滲透和凈化,提高雨水資源化水平,保護生態環境。
“這也是推進‘工程治水’向‘生態治水’重大轉變的有效方式,可以促進城市水系統的良性循環。”據濟南市相關部門介紹,濟南市已選定大明湖興隆片區作為試點片區,在兩年內實施43項整治項目,并將玉符河濟西濕地片區作為推廣片區。2020年實現調蓄雨洪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少于70%、試點區不低于75%,對應控制設計降雨量為23.2毫米,控制徑流總量為951萬立方米,初步建成“海綿城市”。
“概念名稱并不重要,泉水噴涌才是王道。否則,泉城就名不副實了。”這是接泉水的老張等市民們最樸素的理解和期盼。
[編輯: 張珍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