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上建起漂浮平臺,通過
微生物來吃河里的臟水,從而改善水質。昨日,記者從市環保局獲悉,為提高高新區葫蘆巷景觀水系水質,高新區投資近800萬元,投入30多臺設備,預計18個月后,葫蘆巷水質將達到四類水質標準。
投800萬引來水質清道夫 高新區按照總體規劃,本著打造“生態經絡、濕地島鏈”和“水繞島城、綠網環灣”的生態建設原則,自2008年開工建設以來,已形成了以中央智力島人工瀉湖為中心、涵蓋祥茂河(原羊毛溝)下游、葫蘆巷及其支流等自然水體的人工水系。
不過,因為高新區水系原為鹽場和養殖池塘等客觀原因,高新區水系水體存在水交換能力差的問題,從而導致水體自凈能力和環境容量較低,對人工水系景觀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
為確保水系水質,高新區選取了浙江一家公司的生態修復技術,對水系水質實施“再提高工程”。該技術針對高新區人工水系存在的客觀狀況,采用微生物降解與景觀修復相結合的方法對水系進行處理,從而降低水系中鹽度和各種污染物的濃度。
昨天上午,記者在高新區看到,寬闊的河面上微波粼粼,通過伸向河面的親水平臺,游客可近距離和美景融為一體。河面上,6個水箱支撐起來的修復系統,已被固定,最上面則是太陽能光板。 “一個箱子就是一個微生物工廠,‘生產’出億萬個有益微生物。”工作人員說,微生物好比河道清潔工,“吃”掉水體中過多的氮、磷等富營養物質,凈化水體,同時恢復池中原有的 “微生物—浮游生物—魚蝦”食物鏈,真正還水體以自凈能力。箱子里,裝著上百公斤的白色顆粒,這些就是微生物的“營養品”。每粒顆粒直徑只有3毫米左右,一立方米的顆粒表面積相當于2000平方米的足球場,河水流進盒子,水中近300種微生物便會充分吸附在顆粒上,“吃飽喝足”,然后被帶回水里快速繁殖,而工作人員要做的只是定期添加“營養品”。
用微生物吃水中臟物 市環保局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套引進的水生態修復系統是一種由人工建造和監督控制的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凈化污水的反應單元。水生態修復系統成熟以后,填料表面吸附了許多微生物,形成了大量的生物膜,植物根系分布于池中,通過物理、化學及生物三重反應機理協同作用凈化污水。該系統處理景觀水體具有高效率、低投資、低能耗及低維持成本等優點。在水體污染物濃度較低的條件下,水生態修復系統對BOD5的去除率可達85%-95%,對COD的去除率可達80%以上。和其他系統不同的是,這套系統可利用太陽能自動運行。安裝完成以后,工作人員并不需要每天照看。工作人員介紹說,18個月后系統作用將更為明顯,屆時整個水系生態環境將有顯著好轉,魚蝦水草等水生動植物將健康生長。
記者 徐美中 通訊員 孫俊杰 韓曜蔚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