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李紅梅 還記得去年曾引發熱議的“石頭剪刀布”制勝策略嗎?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組成跨學科團隊,運用物理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知識,基于“石頭剪刀布”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形成了一篇名為《石頭剪刀布博弈中的社會循環與條件響應》的論文。近日,這篇論文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4年度最佳,成為中國首個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社會科學領域成果。(1月22日《錢江晚報》) “石頭剪刀布”的游戲,相信每個人都玩過,但就是這樣一個公眾熟知、隨機出招、輸贏憑運氣的游戲,竟然被學者用到正兒八經的科學研究中,確實有點匪夷所思。因此,去年5月這項研究成果一經媒體曝光,即引發諸多爭議,有不少人質疑該課題的研究價值,稱對科學無益,浪費納稅人的錢財。
如今 ,這項爭議頗多的研究被世界上最權威的科技評論雜志之一評為年度最佳成果,在學術界引發強烈反響,讓人不得不對其刮目相看。實際上,“石頭剪刀布”是博弈論中一個非常基本的模型,這個模型的本質就是“非合作”,在研究個體人的行為等方面都會用到,從人類認知角度研究“石頭剪刀布”并建立定量的模型,更具有啟發意義。
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許多外界認為無聊無趣的研究,在學術界卻具有非同尋常的價值,尤其是一些基礎性研究和跨學科研究。例如,當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花費大量心血研究1+1到底等不等于2,最終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作出重大貢獻,但在一般人看來,對“1+1=2”這種眾所周知的常識進行反復論證,實在沒有必要。再如,做鹵雞肉一般都要放八角,但一般人不會認真琢磨其中的原理,而去年陜西師范大學一位女博士卻用8萬字的學位論文,來詳細闡述八角茴香對鹵雞肉揮發性風味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道家有云: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科學研究有其自身的規律和衡量標準,有些在外行看來沒什么用處 、不值一提的事情,經過科學、嚴謹、多角度的研究之后,或許就能從紛繁蕪雜的現象中發現規律,令人腦洞大開,對人類認知產生巨大的啟發作用,進而產生社會效益。有些時候,科學研究的真正價值并不在于具體的成果,而在于引起的思考 。因此,對待專業的科學研究,應有長遠眼光和寬容心態,不能過于急功近利。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