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鄧海建 國家食藥監局相關數據顯示,我國3500多種化學藥品制劑中,供兒童專用的不足60種,90% 的藥品沒有兒童劑型。很多藥品說明書及有關文獻,都缺乏兒童用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資料。一些藥品說明書中僅有“小兒慎用或酌減”“謹遵醫囑”等描述,并未標注明確的兒童適應癥和用法用量。(1月19日《中國青年報》) 中國有句老話,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但這招在生病的時候,恐怕就要失靈了。孩子生病了,要么用進口藥,要么就只能蹭大人的藥片。可惜,在疾病面前,孩子的身體機能并不是“成人的縮小版”。第6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0~14歲兒童超過2.2億,約占人口總數的16.6%。如此龐大的人群,卻缺乏自己的專用藥品。
這是一個悖論:兒童藥供不應求 ,這筆生意卻又無人關注。據《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顯示:我國兒童用藥市場巨大,從2005年到2009年復合增長率為11.5% ,預計到2015年,市場規模將超過600億元。不過,與兒童用藥巨大市場容量和潛力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兒童藥品種奇缺,成人藥給兒童服用情況普遍。“酌減”靠猜、劑量靠手掰,導致兒童用藥不合理比率高達32% 。這也就難怪我國兒童不合理用藥比率高達12%~32% ,兒童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達到12.9% ,約是成人的兩倍。
我們習慣于說“再苦不能苦孩子”,可是,小命都不保了,還得靠成人用藥來“酌情”。這不免帶來兩個問題:一則,孩子生病沒藥吃,這事兒沒人管嗎?當然,藥品供給只是冰山一角,兒童醫療保障才是背后真正的“冰山”。據中國醫師協會資料,兒童占中國全部人口的20%,但中國目前僅有68所兒童專科醫院以及25.8萬張病床。若按發達國家的標準,中國至少還缺20萬名兒科醫師。那么,醫保“重成人、輕兒童”的潛規則何時才能改觀?二者,藥品生產企業不樂意不積極也就算了,宏觀調控也能攤手不管嗎?據說全國6000多家制藥企業中,只有10余家專門生產兒童用藥的企業,產品中涵蓋兒童用藥的企業也只有30余家。為什么不樂意生產兒童藥?說來說去,無非是研發繁雜復雜、利益不多。這個時候,“無形手”顯然已失靈,那么,“有形手”的補位功能去哪兒了呢?
2014年5月30日,國家衛計委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保障兒童用藥的若干意見》,這是十幾年來我國關于兒童用藥的首個綜合性指導文件。不過,在補鈣補鋅口服液等兒童保健品鋪天蓋地的今天,要補上兒童藥的短板,顯然也是“徒法難以自行”——資金技術的支持、安全評價體系的構建,都需要扎實給力的“組合拳”。起碼眼下,有關部門亟待厘定一份“中國兒童藥物優先研發清單”。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