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青島自建置至今已經兩個甲子有余,在這120多年跌宕起伏的歷史過程中,一輩輩的青島人是怎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
過年的,是值得現在的我們去探究一番的。在即將到來的甲午年除夕夜之前,我們將通過一個多世紀中不同時期節點的13幅青島除夕片段,拋磚引玉的展示出一套青島過大年的全景圖。
第一篇章:大清國的余暉 總兵章高元落寞的膠澳大年夜 公元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享國已兩個多世紀的大清王朝正在內憂外困的夾擊下走在消亡的末路上,上至股肱重臣,下到尋常百姓,誰也看不到這個國家的未來在哪里。這一年的丙申年元旦,大清國被陰郁的情緒籠罩著。
章高元肖像畫
在遠離京師紛擾喧雜的膠澳,正在準備迎接過年的總兵章高元守著眼前這灣臘月中的寧靜大海,心里并沒有多少歸屬感,作為淮軍的一員猛將,綽號“章迂子”的他,大半輩子轉戰各地,駐守膠澳在他看來只不過是戍海疆效皇命的又一個“人生驛站”而已。
青島口村
四年前,章高元奉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命令,從登州鎮移防新建置的膠澳;兩年前,因爆發甲午戰爭章高元被調赴東北抗敵,雖舍命血戰卻對注定的敗局于事無補;一年前,結束參戰使命的章高元回防膠澳,馬關條約變成了國人心頭割肉的利刃……
膠澳地區繪制圖
肉還是要割的,誰家除夕夜還不吃頓餃子?要過年了,短暫的太平也算是一種慰藉。但章高元此時的心情怕是不會太好,國破之際,家又豈有不亡的僥幸。不過,離著膠澳清軍大營不遠的青島口村的村民們不會顧慮這么多,織網打漁乘風出海的平凡日子在一年一年的過著,進了臘月門更得喜慶起來忙活起來,要么挑四九的日子沿著海邊一路向東,到熱鬧的浮山所逛廟會置辦年貨,要么挑二七的日子趕趕腳力向北而去,到繁盛的李村趕大集賣點兒土產。
彼時還不叫青島的膠澳,無論在履行軍職的外來者章高元看來,還是在祖祖輩輩都在這里討生活的青島口土著看來,這里是貧瘠的荒蕪的。青島口村民或許不明白,也不想明白那些云里霧里的國家大事,但即便是總兵章高元也未必就了解他正在鎮守的這片黃海之濱的海岸到底有什么戰略價值,然而在1896年的除夕夜里停泊在膠澳的俄國軍艦應該會讓章高元隱隱的有所察覺——這個寧靜的小漁村即將登上歷史的舞臺,一旦被時代的洪流卷入其中,任何人和物都不可能逃逸出來。
青島口村的碼頭
今天的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一百多年前的1896年2月13日的除夕夜里,膠澳總兵章高元的年夜飯都吃了什么,他從登州帶來的嵩武前營、嵩武中營、廣武前營和廣武中營四營的兵勇是不是喝高了。喜慶的氛圍曇花一現,除夕夜里推杯換盞的章高元不可能知道,就在晚些時候的1896年的8月,德國遠東艦隊的司令官迪特里希詳細調查了膠州灣的軍事和經濟價值,山東半島上這片被列強覬覦的海岸將會發展成章高元和青島口村民都不敢想象的樣子。
最初的前海棧橋
青島地區與世無爭的日子在丙申年元旦過后,已經不可逆轉的要被改變了。
文/孟祥龍 圖/來自網絡
[編輯: 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