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龍敏飛 1月3日中午,網友“殤小丹”發布微博稱,自己在官網上購買了福州到洛陽的臥鋪票,票面上顯示座位在13號車廂,可是上車前卻被列車員攔下來,說是沒有13號,讓她去找列車長。“殤小丹”告訴記者,自己在協調之后上了11號車廂。雖然上了車,但“殤小丹”并沒有得到合理的解釋,還被詢問是否買的黃牛票,心情受到了影響。鐵路部門對此表示,這種情況屬于“臨時欠編”,會預留席位以便安排旅客。(1月4日《新快報》) 又是歲末年初了,關于火車票、回家的那些事,總能掀起公眾的關注與熱情。新聞中的這名網友“殤小丹”,的確有點背。對于她的遭遇,鐵路部門表示,這種情況屬于“臨時欠編”,會預留席位以便安排旅客。這樣的解釋,并沒有太大的問題。畢竟,為了安全也好,為了節約資源也罷,“臨時欠編”并無原罪。而且,在鐵路市場化趨勢日漸明顯的當下,“臨時欠編”這樣的合理調度,未來也可能成為一種趨勢,就如同機票一樣,也有一個超售率,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最小限度地減少損失。
既然道理如此淺顯易懂,為何此事被報道后仍然是質疑滿地呢?這其實就涉及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旅客的知情權,必須得到充分的尊重。可以說,“臨時欠編”這樣的重磅訊息,不太可能開車前才知道,那就應該通過手機短信、現場廣播等方式事先通知旅客,讓旅客心理有個譜,在上車前,列車員也應積極協調。除此之外,給這些旅客必要的道歉等程序,也不可或缺。如此,才能體現對旅客知情權的尊重,也是制度設置的應有之義。遺憾的是,網友“殤小丹”遭遇的,不是上帝般的待遇,而是折騰式的待遇,一切需要自己去問、去找。如此既沒有事先通知,也沒有積極協調,又怎能不飽受批評與質疑呢?
因而,與其說公眾在質疑“臨時欠編”、烏龍車票,不如說公眾是在質疑鐵路部門的服務態度、服務意識。試想,如果鐵路部門事先通知了,并積極幫助旅客協調,旅客還會有質疑么?這本就是一出將心比心的戲碼。就眼下而言,只希望鐵路部門提升服務意識、延伸服務態度,哪怕不能把旅客當上帝,也應尊重旅客最基本的權利,唯有鐵路部門在這方面做好工作了,好事才能好辦,公眾也才會少些批評與質疑。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