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薛易 醫療機構主動依法進行民事維權第一案,無疑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對其他醫療機構和醫生也具有正面激勵作用。在一個法治社會 ,必須讓醫患關系進入法治軌道。決不能讓“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惡性循環再進行下去,否則只能讓違法者猖狂,守法者受傷。 患方家屬天價索賠未果后持續圍堵醫療機構致其無法正常開診、醫生不敢上班。深圳市沙井街道永安門診部及當事醫生一紙訴狀將患方告上法庭。記者12月15日獲悉,日前,寶安區人民法院作出國內第一例判決:患方醫鬧侵權行為成立,需賠償門診部經濟損失及向當事醫生賠禮道歉。
作為國內第一例醫鬧侵權案,此案意義重大。法院只判處醫鬧者陳某生賠償500元并道歉,這樣的判決貌似不起眼,相比于門診和醫生所承受的總共近百萬元的損失,也屬“慘勝”。但別忘了,訴諸法律前,陳某生曾向永安門診部及當事醫生江某賢索賠300萬元,法律對此未予支持。整體來看,判決無論對當事門診部還是醫生,都非同小可。這里也得澄清一點,關于醫鬧案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各地被追刑責的也不在少數,但若仔細查看,就會發現此前醫鬧者所涉往往是“尋釁滋事”之類罪名。只有這一次,法院開始對“醫鬧侵權”追責,這種明確表態可以讓所有醫療機構和醫生都長出一口氣。
醫鬧一直都是法治社會一個毒瘤,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惡化了醫療環境。但長期以來,醫療糾紛往往選擇私了。數據顯示,2013年6月之前,廣東九成以上的醫患糾紛都選擇“私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患方普遍要求“私了”;另一方面,則因為依照法律,醫患糾紛中尸體檢驗的主動權掌握在患方,患方家屬如果不認可,就無法啟動尸檢和醫療損害鑒定工作,更無法明辨是否、厘清責任。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醫院迫于“負面影響”,從而被迫選擇“私了”。這一處置方式,又反過來加劇了醫鬧現象。
對于醫鬧的治理,很多地方采取“嚴防死守”的做法。配備保安,安排民警巡邏等方式,的確可以起到防范作用。但僅僅依靠防顯然是不夠的。根本而言,還得需要依靠法治,讓醫患雙方都通過法律渠道來解決問題。
醫療機構首先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來對抗醫鬧,這是此案給人們重要啟示。今年4月 ,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國家衛計委聯合公布《關于依法懲處涉醫違法犯罪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的意見》,明確要求嚴懲在醫療機構內毆打醫務人員,公然侮辱、恐嚇醫務人員及限制人身自由等6種行為。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此次醫療機構主動依法進行民事維權第一案,無疑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對其他醫療機構和醫生也具有正面激勵作用。
在此,也呼吁將“醫鬧”入刑,使其得到應有的懲罰,絕對不能罰酒三杯了事。當然,醫鬧入刑絕非阻礙維權,而是針對以醫鬧為職業而進行牟利者。與之相對應的是,進一步保障正常維權患者和患者家屬的合法權益,兩者不可偏廢。
在一個法治社會,必須讓醫患關系進入法治軌道。決不能讓“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惡性循環再進行下去,否則只能讓違法者猖狂,守法者受傷。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