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為
調解醫患之間糾紛而成立的青島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
醫調委)曾一度被社會各界寄予厚望,然而,這個公益性、獨立性的"第三方"民間調解組織卻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況——自9月1日醫調委正式成立至今,雖然前來登記咨詢的患者已達近百人,卻沒有受理和調解一起糾紛……其中的癥結到底何在?
醫院不接招是主因 62歲的李先生邁進醫調委時曾信心滿滿,但與調解員一番交談后,他最終無奈地離開了,"原因是院方不愿意調解,因此醫調委也是無能為力。"昨天,李先生對記者嘆氣說,他的老母親曾在一家醫院做過插管,院方在插管時操作不當,引發母親肺部感染,事情發生后,他多次找到院方協商,一直沒有結果,而醫調委成立后,他希望通過醫調委能幫他討個說法。在醫調委的接待室里,李先生孤零零地坐在患方代表席一邊,而他對面的醫院方代表席卻是空空的。"李先生,我們也很想幫你,但因為醫院方沒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幫你調解。"調解員蘇芹說。醫院方認為在治療過程中沒有過失。
醫院不肯接招,這確實讓醫調委有些始料未及,也有些頭疼,因為按照調解的原則,他們必須遵循當事人便利和尊重當事人意愿的原則上協商。當事人申請調解應符合四個條件,即:醫患雙方自愿申請;當事人與醫患糾紛有直接利害關系;有具體的調解請求、事實依據和理由;未提起訴訟或尋求信訪等渠道解決的。"我們是第三方民間調解組織,必須遵循醫患雙方自愿的原則,如果有一方不同意調解,醫調委就無權參與。"蘇芹說這話時,指著墻上的規定,也是一臉的無奈……
強大專家咨詢庫成擺設 22天的時間轉瞬即逝,在醫調委的登記本上,前來咨詢的患者已達近百人。記者發現:這些患者來自市內三區及市郊等地;醫患糾紛多是近一兩年發生的,也有的時間跨度較大,甚至達到了20年之久。可令人遺憾的是,雖然這些患者都提出了需要調解的意愿,但醫調委沒有受理一起,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院方不接招,而醫調委邀請的由120名律師和120名醫學專家組成的陣容強大的專家咨詢庫卻只能暫時成了擺設。
患者還有兩條路可選 是什么原因導致醫院不愿"拋頭露面"前來醫調委處理醫患糾紛?記者向一些醫院負責處理醫患糾紛的工作人員求證,他們當中有的認為患者提出的質疑本身就不成立,而有的則認為患者提出解決糾紛的要求太無理。既然找醫調委解決醫療糾紛的這條路走不通,那應該怎么辦?昨天,市醫調委負責人楊懷路說,患者還有兩條路可選,去申請醫療事故鑒定、走司法程序。(記者 王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