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數學課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詞,提起這門課程讓人怵得慌。然而在青島
二中,有這樣一位
執教31年的數學老師,上他的數學課常常讓人置身詩情畫意中,忘了上的是數學課還是文學賞析課,不知不覺就入了迷,他就是山東省特級教師、山東省課程團隊專家于世章。在學生和同事眼中,他如鄰家大叔一樣樸實而親切,同時又充滿詩意和文學情結,不論多么抽象的數學知識、深奧的教育理念,他都能用形象生動的文字將之描繪,讓它們變得親切可感。學生們都說,能跟著于老師學習那真是一種幸福。作家劉杰曾評價他說“把教書育人嵌入自己的骨質”。
帶病堅持教書育人 在中秋節后上班的第一天,記者走進風景秀麗的青島二中,一路打聽著找到于世章老師所在的辦公室。數學組“特級教師工作室”的醒目牌匾給了很明確的指示,記者推門進去后,只見于世章正在埋頭批改學生們剛剛交上來的數學卷。“采訪時間不會太長吧,下午上課前,這些卷子必須批改完。”在確定接受記者采訪前,他揉了揉酸澀的左眼問。
記者注意到,于世章的左眼下方總是不自覺地跳動,左眼也抑制不住地跳動。“我這病有兩年了,看書或盯著電腦時間長了,就看不清東西了。”于世章說,他這病叫面部痙攣,已經影響到眼睛,動手術治療的話還需要開顱,風險挺大,可他一直帶著高三班,實在抽不出時間來,就一直拖到現在,等今年帶出這個高三班再去北京做手術。
走進二中新起點 今年52歲的于世章,在教學的路上已經走過了31個春秋。1983年,生于山東定陶的于世章從曲阜師范學院數學系畢業,滿懷教育激情和夢想,主動響應號召,到一所農村中學任教。當時的學校沒有給剛畢業的新教師安排師徒結對式的幫扶,他就自己廣拜師傅,不僅拜長者,也拜同齡人;不僅拜同學科的,也拜其他學科的老師為師。一有時間,他就走進其他老師的課堂虛心學習,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向他們討教。
就是在這樣的平臺上,于世章開始了自己的專業追求。為了上好一節市級優質課,他曾經不厭其煩地進行過近十次試講。為了讓學生喜歡數學、愛學數學、會學數學,他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理念。后來他不再將自己的成長僅僅停留在上好一節課上,他開始踏上了以課堂為陣地,以課題為抓手,以學習、反思、實踐和寫作為習慣的成長之路。每晚睡覺前,于世章總是信手拈來一些書籍雜志,瀏覽一些短小的文章。放在他案頭的書刊“雜亂”,不是說擺放不整齊,而是各類專業、非專業的都可能成為他的“伙伴”。他如饑似渴地閱覽書籍、報刊,將讀書和教學過程中的點滴感悟敲成文字,撰寫教學反思和教科研論文,敦促自己不斷前行。
2001年,于世章就從全國幾百名應聘教師中脫穎而出,走進了青島二中,也走進了他人生的一個新起點。
詩歌融入數學課 在二中,如果讓學生選他們最喜歡上的課,相信于世章的數學課必然會當選。你能想象,用詩歌或散文講授數學課會是一種什么狀況嗎?作為青島二中教學專家、數學教研組長,于老師多年來一直堅守在教育教學工作的最前線,最讓學生和同事津津樂道的則是他獨特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風格:讓學生上有“詩意”的課、上有“味道”的課,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學數學。
“正弦一二全為正,余弦一四情獨鐘,正切一三弄倩影,各展嫵媚為誰紅。”為培養同學們的發散性思維,于世章在課堂結束前總會用詩歌或者對聯來總結課上內容。“三角函數名不同,坐標比值卻得寵。符號跳躍各象限,任意角間覓影蹤。”如此優美的詩歌竟然出現在了枯燥的數學課上,于世章將課堂所學數學知識與詩歌糅合在一起,朗朗上口,化繁為簡。最讓于世章高興和自豪的是,耳濡目染的學生們也常常會迸發思維的火花,在課堂小結時隨口吟出“青山青,青山是山;橢圓橢,橢圓非圓”的對聯。更有學生才子,能在一首長詩里嵌入 “在平面里到兩個定點距離的和等于定長的點的軌跡是橢圓”這個“橢圓”定義,實在令人驚嘆不已。
“如果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在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融入一些人文色彩,增添一些詩情畫意,那么,我們的數學課堂將變成活躍的、開放的、令人期盼的課堂。”于世章說,傳統數學課以考高分為目的,而他認為學習數學不僅僅是為了考所好大學那樣簡單,而是應該以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能使自己終生受用為目的。
學校更是育人的地方 近10多年來,在青島二中這個優秀的群體中,于世章在“教學互長”中也不斷成長,鉛字作品越來越多,獲獎證書越摞越厚,先后被評為“山東省特級教師”、“山東省優秀教師”、“青島市專業拔尖人才”……然而這些都不是于世章在意的,他常常在想的是:作為一線教師,應該更關注什么?教育的核心又在哪里?教學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升學嗎?
“總感覺每天都忙,沒有閑著的時候。”于世章說,每天7點到校,下午5點離校,每周要有一天輪值晚自習,回家還要備課、寫東西,寒暑假到處培訓或指導教學,一年到頭幾乎都在忙碌著,尤其是高三老師更要累,可他覺得這一切都很充實。他認為學校不僅僅是教學的地方,更重要是的育人,二中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風格與他本人的理念很契合,讓他可以在這個高平臺上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自己必須要有兩把“刷子”,才能對得起“教書匠”這個稱謂。
于世章說,二中給了學生和老師一個更開放廣闊的平臺,學生在這里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而是一種綜合能力和素養,讓他最引以為豪的是,他教出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當他在牛津大學進修時,小巷閑逛中就偶遇在此上學的二中學生,這讓他欣喜不已。
把教書育人嵌入骨質 “做教師,尤其是做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是能夠把自己的課講得漂亮,讓學生如癡如狂,而且能夠堅持不懈地思考,把那些感性的教育‘碎片’進行加工,梳理自己的教育思想,把隱性的教育經驗顯性化。”在于世章所出的第一本個人專著《在學生的心靈中旅行》中,二中校長孫先亮曾作出這樣的評價,作家劉杰先生親自為他這本專著作跋——《教的是學問,做的是德行》,并給予 “這是教書育人嵌入骨質后的又一次誕生”的高度評價。于世章說,他跟別人不同之處在于將教學過程中的平常“小事”,課堂上的火花閃現,師生間的趣聞軼事,自己的人生觀點進行梳理,寫成一篇篇短文,串成一個個故事,在小問題中琢磨出大問題,沉淀積累自己的觀點并不斷升華。
“于老師授課生動易懂,不枯燥,讓我這個原本不怎么愛學習數學的學生也喜歡上這門學科。”高三學生張嘉誠告訴記者,于老師為人非常隨和,總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放任學生去創造,給大家提供一個無拘無束自由的學習空間,自從高二選擇他的課程后,數學成績也在不自覺中提高了許多。
利于學生成長就是教育 長期的積淀,使于世章老師有了一種頓悟,教育是心與心的交融,教育是一種態度,教育是一種期待、一種激勵,教育更是一種欣賞。教育沒有想象的那么復雜,教育就這么簡單,把簡單的事情做好,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就是教育。用他自己的話說:“汲取廣博的知識,為教學工作鋪路架橋,這是不竭的源泉;用智慧和愛心去點燃學生的夢想,和學生一起充滿信心地放飛未來,這是圣潔和純真;關注個體尊重所有,攜手并肩達到完美的境界,這是我的祈求;精益求精上好每節課,讓學生在動手和動腦中學到知識,這是開放教學的碩果;公正嚴明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體會成功,這是我的必須;面對教學、育人、科研沒有別的選擇,我將義無反顧地走下去。”撰稿 記者 吳帥 攝影 記者 王建亮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