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許瑞英和兒子于繼業都露出了甜蜜的微笑。
在牟家社區常會看到這樣一幕:一位瘦弱的母親幫著高大、身有殘疾的兒子一步步地練習走路……這位母親叫許瑞英 ,這些年來,她用瘦削的肩膀挑起了照顧孩子于繼業的重擔 ,而在母愛的滋養下 ,臥床的兒子邁出了新生活的第一步,已在射箭場上重展英姿。
放學路上不幸遇車禍 回想噩夢的開始還得從2006年7月10日說起,傍晚放學回家的于繼業騎著自行車與迎面突來的小面包車相撞,隨著兒子身體的倒地,許瑞英家庭的幸福也就此破碎。“他昏迷的那3個月,我真的不想活了。”許瑞英回想那段日子,心情依然沉重,“當時我只希望他能活下來就行”。然而,最初的許瑞英對醫生告訴她的兒子是“重型顱腦損傷”并沒有概念,直到兒子醒來,她的眼淚再次溢滿了眼眶,“他就跟
植物人一樣,不會坐、不會說,什么都不會”。
眾人“拾柴”助他恢復 除了要面對著躺在病床上的兒子,許瑞英還要面對高額的醫藥費。他們家并不富裕,夫妻二人只是通過打工來維持生計。“原來還攢了一些錢,但是住院以來一天一萬多元的花銷,我們根本撐不住。”許瑞英說,由于肇事司機的家庭也十分困難,賠償款一直遙遙無期。無奈之下許瑞英開始四處奔走借錢,但借來的錢數根本填補不了這巨額的醫藥費。“我真的很感謝社區里的鄉親們給我們家的幫助。”許瑞英感激地說道,在得知她家里的情況后,社區和兒子上學的學校都發起了捐款活動,大家都積極捐出善款。“也多虧了這些錢,要不他也恢復不到現在這樣。”許瑞英深感幸運。
從頭開始練,現在已讀大學 然而康復的過程是緩慢和艱辛的,“剛開始他不會說話,我就重新開始教。”許瑞英說,“ 先從數字開始,我一邊用手比劃一邊教他念”。兒子坐不起來,夫妻二人就一起抱著幫他坐,“ 然后用繩子綁著固定住”。許瑞英抱著“一定要治好兒子”的信念,帶著他走遍了青島所有的醫院以尋求最好的康復治療辦法。“我自己每天都堅持走一萬米。”于繼業告訴記者,為了加快康復,父母特意為他買了跑步機。
在許瑞英年復一年的努力和細心照顧下,現在的于繼業已能完全自理、與人溝通,“醫生都很驚訝,說兒子恢復得非常好。”許瑞英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已經自立的于繼業也恢復了正常生活,現在的他正在讀大專課程。除此之外,青島市殘聯體育中心的教練還選拔他入選運動訓練隊。在射箭場上的于繼業再次找到了自信和快樂,“夢想以后能拿世錦賽、殘奧會冠軍。”于繼業對未來一片憧憬。
看著現在康復的兒子,許瑞英高興地告訴記者,很快他們家就要搬到樓房住了,“現在我們家的日子開始越過越好了。”
文/圖 本報見習記者 劉愷琦 通訊員 王梅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