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都市報4月19日訊(記者 郭玉華) “我媽干了一輩子醫生,臨走就想著最大程度發揮作用。”19日上午在401醫院內,劉先生為剛剛過世的母親簽署了志愿書,母親的一對角膜將給至少兩個人帶來光明。當天,青島市遺體(器官、角膜)捐獻主題宣傳進社區活動啟動,十幾位市民將捐遺志愿書帶回去與家人商量。
19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401醫院呼吸內科重癥監護病房。今年66歲的張培珍在20分鐘前去世,她的兒子劉洪波和丈夫一起在市紅會工作人員帶來的志愿書中簽下了名字。“這是我媽媽最后的遺愿,我們一定不能讓她失望。”今年38歲的劉洪波告訴記者,母親2年前查出乳腺癌,后來轉移到了肺部,最后因為并發癥和肺部纖維化而去世,而此前,母親一直是干醫生這個職業的。
“今年過年的時候她就跟我們家里人商量過自己去世后要怎么處理遺體,一開始我父親不大同意,后來母親說服了他。”劉洪波說,家里除了自己外,幾乎都是做醫藥行業的,幾個表親兄弟姊妹也都是醫院的醫生和護士,大家對捐獻器官、遺體和角膜的事情看得都比較開。尤其是身為
外科醫生的母親很清楚,人死了之后肉體沒有用了,但是可以給其他人帶來便利。“母親說要捐獻角膜,還要捐獻肝臟腎臟 。但是因為疾病后期這些器官都不好了,只能捐獻角膜了。”
青島眼科醫院的陳醫生說,由于事情發生比較突然,所以還無法決定到底這角膜將用于什么樣的患者,不過醫院里已經有在等待角膜的患者了,“取下的角膜看起來很健康,這一對珍貴的角膜至少可以使2個人重見光明”。
劉洪波有一個小小的心愿就是等角膜給患者用之后,自己能知道對方是誰,可以常去看看他,不過由于器官、角膜捐獻有嚴格的規定,捐獻者家屬不能和受捐者見面,他才打消了這個念頭。“沒關系了,我只要知道角膜應用了,而且能讓人家使用上并重新看到世界就行了。”劉洪波說。
市紅會工作人員說,之后張培珍女士的名字將被刻在奉獻林的石碑上,生前事跡也可以在專門為奉獻者設立的電子墓碑中顯示,她的后人可以通過發送問候語等方式表達哀思。
當天,青島市遺體(器官、角膜)捐獻主題宣傳進社區活動啟動,第一站來到了市北區合肥路延興路社區進行宣傳,當場就有十幾位市民受到鼓舞,將捐遺志愿書帶回去與家人商量。截止到目前,全市實現遺體捐獻416例,器官捐獻11例,角膜捐獻111例,挽救了無數家庭。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