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聃 去年10月,由商務部下屬的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國際品牌管理中心牽頭推出的“奶粉進藥店”項目在北京開始進行公共測試。最近記者走訪發現,個別藥店平均月售奶粉僅四五罐。(3月26日《北京青年報》) 按照記者和藥店方面的說法,藥店奶粉銷售量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手續繁雜,細節上欠缺,價格沒有優勢。很難說種種說法沒有道理,但它們其實均非關鍵性因素。將奶粉置于藥店內售賣,這實際上是用藥品銷售監管的高標準來為奶粉質量背書,但這充其量只是消費信心生成中的一個環節。國產奶粉的質量安全問題早讓民眾成為驚弓之鳥,相關事故后維權之難亦是誰都看得到的事實,這種分段管理體制,讓藥店內的奶粉根本無法贏得消費者的特別信任。此時倘若還有種種細節上的瑕疵,銷售
遇冷不過是順理成章的。
當然,不能因為銷售慘淡就否定“藥店內售賣奶粉”的價值。縱然試點并不順利,但推進還應繼續。任何關于提高食品質量安全的試點改革,其實都值得鼓勵。最重要的事情在于,要從中發現問題,并推進配套改革的進行。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