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司馬童 日前,28歲的小娜(化名)幾年來瘋狂使用信用卡刷卡透支,欠下銀行20余萬元無力償還,無奈之下,家里籌錢幫她還了。雖然小娜已經當面保證今后不再使用信用卡,但她的父親王先生仍然心有余悸,聯系多家銀行希望能把女兒拉入辦卡黑名單,但他的提議卻沒有得到銀行的支持。(3月23日《北京青年報》) 看起來,這名已經成年的“刷卡狂人”,似乎跟給她辦了13張各種信用卡的多家銀行,沒有多大的直接干系。所以,在透支者的家人幫其還清所欠借款后,一些銀行并不支持把小娜“拉黑”的請求,的確也不是毫無道理。只是,當小娜注銷了銀行卡,有些銀行也了解了實情之后,仍然馬上打電話希望她繼續保留用卡,這說明某些銀行的眼里沒有“
幼稚客戶”,只要還得上款,就是“優質客戶”。
銀行信用卡,關鍵是“信用”二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對于可信可靠的優質客戶,應該不是只憑個人年齡去作判斷,更要考慮到辦卡者的綜合信譽。可近年來,從拉客戶、搶地盤的競爭需求出發,銀行之間的各種辦卡大戰層出不窮。譬如,像小娜這樣的“網購達人”,之所以工作不久就有十余張各種信用卡,其中有的就是為了幫助同學朋友完成辦卡任務,未經資信調查,不費吹灰之力,就通過審核拿到了信用卡。
可是,“優質客戶”顯然不等于“幼稚客戶”。如果一些持卡者缺乏自制,大肆辦卡和透支,要么會像小娜一樣,在自身無力償還的境況下,只能依靠父母家人來面對巨額的“爛賬”;更有甚者若從一開始就想著通過假身份信息辦卡套利,然后拍拍屁股遠走高飛,除了給公安機關增加工作壓力,銀行方面自身的損失同樣也不小。
一個正常和可持續發展的信用卡使用環境,或者說培育用卡“優質客戶”的途徑,自然該是持卡人都能“珍惜羽毛”,牢記自醒自重;而發卡的各家銀行,也要多方收集、掌握和分析用卡者的綜合信譽 ,一要關注其還款能力,二要及時提供必要的警示教育,使之不在胡亂透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無視“幼稚客戶”,只管隨意發卡,這絕非同行競爭的“先下手為強”,到頭來只會把信用卡辦卡環境搞得越來越糟,即使搶得了一點眼前利益,實際上也無異于竭澤而漁、
飲鴆止渴。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