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是中國葫蘆的發祥地之一,民間大規模刻繪的
歷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至今已有約 400年的歷史。其內容豐富多彩,有傳統的吉祥符號、歷史故事 、神話傳說、祈福納祥等 ,頗受人們的歡迎,是青島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如今從民間工藝發展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了一條文化之路。
葫蘆種植與加工歷史悠久
2月17日,記者來到萊西民間美術陳列館。在陳列館張子建館長的指引下,記者在二樓的展館看到各種各樣的葫蘆擺滿了展廳,瞬間感覺仿佛置身于葫蘆的海洋:大小、形狀 、顏色不同的葫蘆羅列其中,染色、雕刻、繪畫各種工藝與葫蘆巧妙地結合起來,八仙過海、雙龍戲珠 、戲劇臉譜等作品栩栩如生,讓人眼花繚亂。
采訪中記者了解,萊西的雕刻葫蘆主要以丫丫葫蘆為原料。丫丫葫蘆在民間也稱“瓠瓜”等,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常見的多為淡黃色 ,中間較細,像連在一起的兩個球體。民間稱這類葫蘆為“丫丫葫蘆”或“丫腰葫蘆”。還有一種圓形葫蘆,體積約為丫丫葫蘆的一半,民間稱之為“油葫蘆”。這類葫蘆形狀不定,部分長成梨狀 ,人們或繪畫或雕刻上各種圖案,做成“蟈蟈葫蘆”或“蚰蛐葫蘆”
萊西葫蘆種植與加工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民間傳說、民俗風習及文化作者發現、收藏的歷史遺物,足可見證其久遠的程度。現在葫蘆瓢仍在萊西民間普遍使用,也有一些用葫蘆做成的油壺、酒具等器皿。
過“百歲”掛丫丫葫蘆
在萊西民間,孩子“過百歲”時,人們都要用瓔珞拴上一個新繪的丫丫葫蘆掛在窗上逗孩子玩耍;老年人慶壽時,也有后輩奉以丫丫葫蘆,含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意,這就產生了“對葫蘆”和“福壽葫蘆”。“對葫蘆”就是選擇兩個大小相同的圓滿的丫丫葫蘆,分別繪以“福、祿、壽三星”和“太上老君”等圖案,再掛上紅繩裝飾,擺放在桌子上,別有情趣。一些文人墨客在居處室內懸掛“蟈蟈葫蘆”,聽秋蟲啾鳴,給居家增添了不少山野情趣。
據考證,“蟈蟈葫蘆”在萊西見到的最早實物為清朝中期所出,清末至民初為“蛔蟈葫蘆”制作的高潮期,這個時期的作品今人常能發現。另外 ,以葫蘆為載體的民間日用品使用廣泛 。“葫蘆形荷包”、“剪紙窗花葫蘆”、“葫蘆刺繡”等隨處可見,至今仍有老人在煙包上掛上一個小葫蘆,以示吉祥。
工藝葫蘆已成文化產業
萊西丫丫葫蘆的制作與裝飾以彩繪為主。彩繪是在刮光外皮的葫蘆身上,以工筆手法繪上人物或花鳥圖形,待顏色干透后,再涂上一層清漆。成品通體光亮如玉 ,圓潤可愛。還有的在畫成之后題款落章,如同國畫藝術,韻味十足。近年來,民間藝人們在實踐中運用烙畫加彩的方法,更加提高了彩繪葫蘆的藝術效果。這類產品至今銷往各地,供不應求。
早期的彩繪葫蘆內容以祈福納祥為主,如“天官賜福”、“麒麟送子”、“麻姑獻壽”、“劉海戲金蟾”等,也有以大紅大綠為表現手法的“三友圖”和“四君子圖”。其中 ,以“觀音”、“財神”、“壽星”、“麻姑”為主要內容的彩繪葫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制作,到現在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現在萊西的工藝葫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并已華麗轉身變成了一種文化產業。
對于現在萊西葫蘆的發展,張子建表示,雖然現在已經有了一定規模,但是他特別想將萊西葫蘆做成一種經典的文化,并將這種葫蘆文化傳承、弘揚下去。按照張子建的構想,萊西將會有一個專門的葫蘆博物館,從遠古時期民間與葫蘆有關的神話傳說,到百姓利用葫蘆做瓢、做茶具、做播種器等生活應用,從葫蘆雕刻的裝飾工藝,到可作為飲食的葫蘆蔬菜……全面地展示萊西作為葫蘆之鄉的民間文化傳承。
文/圖
記者 王坤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