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部
中國
進口車價格被指為全球最高,從而引發壟斷質疑。據報道,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受發改委委托,正在調查汽車產業違反《反壟斷法》的行為,調查范圍既包括進口汽車,也包括國產合資汽車,此外,除了車價,還包括4S店售后服務等。
進口汽車生產企業的行為如果涉嫌壟斷,應該受到徹查和處理。這一點是無可否定的。當然,在進口車的“牛氣”面前,我們不妨也多些思考,多做些自我改善和努力。
“同車不同價” 需要徹查 趙麗:根據報道,進口豪車引入國內存在價格翻倍現象,有的車型國內價甚至是國外價的3倍。為什么進口車進入國內市場就
身價暴漲呢?
劉帥:按照汽車流通協會相關負責人的說法,中國車價堪稱全球最貴。這其中有關稅的因素,也有生產成本的差異和汽車流通體系的原因。
許建立:根據報道,進口車到岸后,有25%的關稅、17%的增值稅以及依照排量征收的消費稅,這使得完稅價格翻倍非常普遍。
婁士強:按照我國2005年開始實行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進口汽車要想在中國銷售,首先得建立起規范化的銷售系統。誰有權在國內作為洋品牌的代理商,很大程度上是由汽車生產企業決定的。所以,進口汽車生產企業在面對經銷商的時候,就處于絕對的優勢,也就有可能利用這種優勢提高價格。
劉帥:總體來說,造成進口車價格翻番的原因很多。比如,汽車流通協會也一再強調,雖然媒體對部分進口車到中國價格翻倍、利潤過高現象提出質疑,但進口車定價高、利潤高并不代表壟斷。有律師也表示,我國《反壟斷法》第17條第1款規定“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看是否構成壟斷,要看汽車廠家有沒有濫用自己的支配地位;有沒有借助壟斷地位,給消費者增加額外負擔。
許建立:真相到底如何,需要發改委等部門展開徹查,給公眾一個交代。畢竟,如果進口車企涉及壟斷,會影響消費者的利益,對汽車市場秩序也是不可忽視的損害。
消費不理性 推波助瀾 沙元森:國內價格如此之高,仍然消解不了購買者的熱情,究竟是哪些人在買這些豪車呢?經銷商是不是覺得國內市場“錢多人傻”,加價也無妨?
劉帥:我有個不成熟的看法:如同奢侈品一樣,高價進口車也是一種身份的標識,有錢人需要這種能體現自己身份的東西來裝點門面。這就給高價進口車創造了市場。
許建立:也應該看到,一些進口汽車品牌自身擁有強大的技術和文化優勢,在西方消費者中口碑也非常好。它們在對中國消費者,特別是一些有購買實力的消費者,進行產品營銷時,往往也是很具有“誘惑性”的,給消費者一種印象:“選擇我的汽車,就是選擇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消費定位”。
婁士強:現在有些人有一種畸形的消費觀,好像不用奢侈品,不開豪車,就顯示不出來自己的身份。像之前報道的,有些私企老板,嫁個女兒就搞個豪車車隊,這給進口汽車提供了硬需求。另外,像不少媒體爆料的,一些地方也存在超標購買豪華公車的現象。
沙元森:其實,豪車的價格未必都是經銷商通過壟斷地位獲得的,購買者盲目的追捧也給這種畸形的價格火上澆油。在國內豪車象征著身份。消費者不惜巨資購買豪車,不都是“錢多人傻”,而是豪車主人的身份往往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便利。花錢有時買的是方便或者特權。
婁士強:我是覺得,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還是會逐漸回歸理性的消費觀念的。畢竟多數人還是要量力而為,選擇質優價廉的汽車。盲目攀比長久不了。
國產車應發力 搶占市場 趙麗:進口豪車牛氣十足,無形中也襯托出國產車的尷尬。
沙元森:其實,國內一些豪車在國外也是尋常人家的家用車。到了國內因為稅率等問題導致身價居高不下,就成了奢侈品。這和當年富人穿皮爾·卡丹很像。
許建立:對,在中國社會中,有種觀念是“進口”的一般差不了。不過說到國產車,像樣的品牌確實是少。
趙麗:進口車“物以稀為貴”的形勢要打破,國產車必須要有所行動。當下,國產轎車在品牌營造、產品質量、售后服務等方面確實還有差距,但是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沙元森:國貨當自強,但是也需要過程。二十年前,在農村還有把自行車叫“洋車子”的習慣,但今天汽車已經進入很多農民家庭。我相信中國汽車制造業應該會實現超越。
婁士強:中國汽車制造業確實在不斷地進步,前些年吉利收購沃爾沃,就在業內引發轟動。一些民族品牌確實在覺醒,政府也在做一些引導,包括紅旗轎車的推廣。
沙元森:希望中國的汽車生產商能從普通大眾的市場做起,逐步提高產品質量,造出適合中國消費水平的汽車,不必把太多的精力用在豪車的競爭上。
婁士強:尤其是現在,都強調環保意識。相比進口豪車,小排量的汽車更符合環保、節能發展趨勢。民族品牌可以抓住這個機遇,也做一回消費市場的引領者。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