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佘宗明 近日央視《每 周質量報告》曝光,在被調查的16種PVC保鮮膜樣品中,15種檢出禁用增塑劑DEHA。半數超市熟食包裝都使用PVC保鮮膜,而這種保鮮膜遇油溶解,可致女性早熟、男性不育。 保鮮膜“不保險”,消息一出,就讓公眾“驚呆了”。從新聞報道看,保鮮膜有毒,并非小概率事件。保鮮膜行業的幾家“巨頭”,幾乎全部落馬。
有毒保鮮膜,寄生在行業性的秩序潰散上。在逐利沖動下,PVC保鮮膜生產行業已失去道德血液與法律底線。以損害公眾身心為籌碼,換取非法利潤,是飲鴆止渴。為了一時暴利,竟不惜賭上行業聲譽,這本就是利弊權衡上的錯亂。而道德抨擊與法律嚴懲,應成為保鮮膜染毒激起的民意反彈與制度回音。但保鮮膜有毒,溯責歸因不能僅著眼于“行業失序”,還應指向
監管鈍化。對保鮮膜的種類、特征,公眾終究非專業人士,既難以甄別,也不可能自帶檢測設備。鑒別保鮮膜安全與否的責任主體,應是監管者。
遺憾的是,盡管早在2005年,國家質檢總局就特別強調:禁止企業用塑化劑DEHA生產食品用保鮮膜,可它形同虛設,8年過去了,有毒保鮮膜竟愈演愈烈。在有毒保鮮膜隨處可見的情境下,常態化把關、不定時抽查的缺位,難辭其咎:在現實語境中,無縫化監管確有難度,可監管也不能總處在休眠狀態吧?
而今,“媒體曝”掀起了“保鮮膜黑幕”的蓋頭。對應的專項整治,也有望展開。若執行乏力,規定虛置,則公共安全防線易失守。有毒保鮮膜,只不過是為監管鈍化提供了新注腳而已。(作者系媒體人)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