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芝罘區一海邊發現一只死亡江豚,它身上的皮已經開裂。 市民供圖
快報記者 劉金震
6月12日,一只死亡江豚在煙臺芝罘區的海邊被發現,一米長的江豚身上有多處外傷 ,市民推測是退潮后
擱淺所致。6月13日,記者了解到,開發區也多次發現死亡江豚。據專家介紹 ,由于海洋環境被破壞以及過度捕撈等諸多原因,導致江豚的數量銳減。
一米長的江豚擱淺海邊
“從不遠處看上去,還以為沙灘上擱淺了一只海豚。”12日下午3點左右,市民辛先生來到芝罘區幸福北路北側的海邊,看到這只“海豚”橫躺在沙灘上。它的體長約有一米,但已經遍體鱗傷,身上裂開了皮,肚子上還有一道傷口。
辛先生說,海水退潮后,不少市民都在沙灘上游玩,因為好奇都聚過來觀看,“海豚”當時已經死亡,通體發黑。由于它的身上沒有背鰭,尾鰭之間還有不明顯的隆起,有人認出這是一只擱淺的江豚。
“觸摸它的皮膚能感覺到還有彈性,當天下午海水正好退潮,江豚可能是擱淺在了海邊。”辛先生說。至于江豚擱淺的原因,大家也是眾說紛紜,有的認為可能是因為擱淺才窒息在沙灘上,有的認為是被船只的螺旋槳打傷肚子致使死亡而擱淺。
據記者了解,開發區海邊曾數次發現死亡的江豚。就在6月6日,一只約一米長的死亡江豚在煙臺開發區大季家鎮蘆洋村海邊被發現,從傷口判斷是被船只螺旋槳重傷而亡。除受傷死亡外,還有一些江豚的死亡原因仍不明了。
海中江豚死亡原因多
江豚為何頻頻死亡?記者聯系到科學松鼠會會員、科普作家王老師。據他介紹,江豚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全身均為淡藍灰色,沒有背鰭,在中國見于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長江等水域,在長江甚至能上溯到宜昌和洞庭湖一帶。由于海洋環境被破壞,以及過度捕撈等原因,江豚的數量較30年前銳減不少。
至于江豚頻頻死亡的原因,他認為,除江豚本身生病得不到救治外,還有可能被漁船螺旋槳打傷或不慎被捕撈上岸而窒息死亡。同時,受到近年來沿海灘涂開發的影響,江豚不適應環境,也有可能被浪打到岸邊或退潮時擱淺在海灘上窒息死亡,而且隨著沿海養殖的增多,江豚在近海活動時還可能被網住而導致死亡。
他說,如果發現受傷或者生病的江豚,應該及時聯系漁政部門救治,而對于擱淺的江豚只要將其送回海里即可,對于已經死亡的江豚則應該通知相關部門進行處理。(報料人辛先生 線索費50元)
[編輯: 林永麗]